吱哇资源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32|回复: 1

刚爆火两年,他这么快就作死了

[复制链接]

76

主题

76

帖子

3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8
发表于 2023-4-17 08: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一则新闻让人们大吃一惊。
韩国知名导演尹济均在采访中透露——
韩国电影正面临无人投资的境地



消息一出,令不少网友感到困惑。
毕竟,韩影近几年征战国际,可谓硕果累累。
3 年前,《寄生虫》戛纳奥斯卡双收。
去年戛纳电影节,朴赞郁凭借《分手的决心》拿下最佳导演,宋康昊以《掮客》获封影帝。
而中国演员汤唯也借了韩影的势头,一举拿下多个影后大奖。



韩国电影,怎么看都和「危机」二字不搭边。
但,鱼叔仔细一想,此话也并非没有道理。
繁荣的背后,危机早已埋下。
到底是什么,鱼叔今天就来扒一扒——
韩国电影危机,是真实存在的。
最直观的,是体现在票房上。
2019 年,韩国共上映电影 806 部。
本土观影人次连续第八年破亿,并创造新高的 2.27 亿。
这意味着,韩国人均观影次数高达 4.37 次。
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爱看电影的国家」
然而,这一数据在 2021 年骤减至 1.17 次



2022 年,同样不景气。
影院年收入不过是 2019 年的五分之三,年总观影人次也仅仅是 2019 年的二分之一。



韩国近几年电影票房收入及观影人次列表
用脚投票,是观众最直接的表达
回顾近几年的韩国电影,的确有些不好看了。
以过去的 2022 年为例。
虽有《分手的决心》《狩猎》等热门电影。
但,观众似乎已经提不起兴致。
在豆瓣上,一整年,没有一部韩影超过 8.0 分。



除了几部尚且还在 7 分之列,剩下的烂片更是一抓一把。
烂得还非常有规律。
第一类,制作越大,扑得越惨
《外星 + 人》,怒砸500 亿韩元(约 2.5 亿人民币),连拍两部。
看题材,还挺有新意。
将科幻与古装元素融合,上演道士与外星人的大乱战。
可惜,天马行空的构思,架不住种种逻辑不通。
一段功夫,硬生生耍成了杂耍搞怪。



本该打破次元壁的终极对决,也变成了四不像的大杂烩。
呈现形式无非是老套的近身肉搏、丝血反杀。



第二类,名导出手,频频翻车
文章开头提到的导演,尹济均,就是代表。
他曾拍出过多部票房大卖之作,包括《国际市场》和《海云台》这两部观影人次破千万的电影。
前者口碑也很高,豆瓣评分高达 8.6。





由于极佳的商业号召力,一度被称为韩国的「斯皮尔伯格」。
然而去年的新作《英雄》,也遭遇票房口碑双翻车。
票房只有过往成绩的十分之一,豆瓣评分也是不及格。



年初上线的科幻巨作《贞伊》,由《釜山行》导演延尚昊坐镇。
成本 200 亿韩元(约 1 亿人民币),大有重返辉煌之野心。
然而,生硬塞入的亲情内核,大大削弱了未来感,也使本就拖沓的剧情线失去焦点。
豆瓣 5.2 分,足见其拙劣。



再算上豆瓣 5.1 分、狗尾续貂般的《釜山行 2》。
延尚昊的招牌,算是被自己玩坏了。



第三类,影帝影后,全部白搭
最典型的,当属去年上映的《非常宣言》。
用一架携带传染病毒的飞机,挑战「救 or 不救」的电车难题。
宋康昊、全度妍两位戛纳帝后,加之男神影帝李秉宪,奢华的阵容更令观众拉满期待值。



直到看了片子,才大呼被骗。
拎不清重点的叙事,凌乱的剪辑,大大浪费了演员的演技。
豆瓣 6.3 分,不看后悔,看了更后悔





更别说,还有最近史诗级塌房的 85 后影帝刘亚仁。
去年主演的大投资电影《首尔大作战》,成了他的「封油之作」。
豆瓣 5.2,实至名归。





第四类,翻拍经典,自砸招牌
曾几何时,内地翻拍韩国片,都是群嘲的对象。
《阳光姐妹淘》从 8.8 分抄到 4.4 分,最是「典中典」。



然而,最近却有风水轮流转之势。
韩国也开始「糟蹋」华语佳片了。
翻拍自国产经典《风声》的《幽灵》,就是去年代表。
不仅舍本逐末,抛弃了原版中的幽闭空间,女主飞檐走壁,操起「最后一分钟营救」的俗套戏码。



而且失掉了身份悬念的营造。
未等情节过半,女主便急不可耐地「自爆」。
整部影片降级为一场肤浅的枪战对决。
引来国内网友吐槽:
韩国电影也终于被内娱吊打了一次





票房大幅下滑,自然也有新冠疫情之锅。
过去三年,各国电影行业都遭受重创。
很多人对此保持乐观,疫情过后总能再创辉煌。
但,危机的伏笔其实早已埋下
追问韩国电影出现的问题,同样为了自查自省。
1999 年,《生死谍变》拉开了韩国电影振兴的序幕。
以六百多万的观影人次,超越了《泰坦尼克号》在韩的票房记录。
创造了本土电影奇迹,也开启了韩影的「大片时代」



《生死谍变》
此后二十年间,《汉江怪物》《鸣梁海战》等大片不断突破票房及观影人次纪录。
韩国电影借此实现产业升级,为日后的崛起奠定基础。



《鸣梁海战》
但,「大片」也是一把双刃剑
韩国电影有着一个天然死穴,市场太小
本土人口稳定在 5000 万人,千万人次已经可喜可贺。
纵观历史,仅有两部影片突破 1500 万观影人次,分别是 1700 万 + 人次的《鸣梁海战》和 1600 万 + 人次的《极限职业》。



2019 年票房冠军《极限职业》
然而,电影工业的野心仍在膨胀。
翻看近几年的韩影,动辄投资数百亿韩元(一百亿韩元约合人民币 5300 万)。
《贞伊》200 亿,《首尔大作战》210 亿,《胜利号》超 200 亿,《外星 + 人》500 亿。



《外星 + 人》
截至 2019 年,韩国本土已有超过 12000 家电影公司,影院数共 558 家,银幕数 3173 块。
膨胀到了极点,就将迎来泡沫
「港片之死」,便是前车之鉴
1997 年,香港电影产量跌入谷底,锐减至 86 部,不及鼎盛时期的三分之一。
《明报日刊》用血红色标题打出六个大字,「香港电影之死」。
加之后来的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港片再无法重现往昔风光。
多年后,王晶将香港电影的没落,归因于中国台湾市场的崩溃
自从周星驰《济公》的扑街,港片就开始卖不出去。



但,早在港片巅峰的 1992 年,危机就已出现。
彼时的港片,一年产出惊人的300 部
连轴转的赶量下,90% 都是套路雷同的烂片、三级片。
以次充好,无限透支了观众的信任
当好莱坞电影杀入,根本无力与之抗衡。
可以说,港片繁荣的缔造者,大多也是萧条的真凶。
正如导演陈果在《香港制造》里预言的。
「世界变得太快了,当你还来不及改变的时候,这个世界已经不同了。」



韩国电影「大片化」的另一弊端,是大企业资本开始占据支配地位。
在创作者与资本的斡旋中,后者逐渐占据上风,久而久之形成垄断。
投资也出现大制作和低成本两极分化的局面。
一味押宝大制作、主旋律,不啻为一种兀自亢奋、好大喜功的行业现象
这一点,对全球的电影行业通用。



《首尔大作战》
谋求更大的市场,成为韩国电影发展的新方向
从《鱿鱼游戏》到《黑暗荣耀》,与网飞的密切合作,很大程度推动了韩国影视「走出去」。
韩国市场也亟待海外资本的引进。
然而,却堪称引狼入室。
且不说斩获金球影帝的李政宰,就连配角郑浩妍也在国际上打出名气。
作为新人演员,席卷全球超过 2000 万粉丝。
这样的机遇,谁也不想错过。
跳出本土,试水国际舞台,已然成为韩国电影界的风潮



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也催生了「死于安乐」的现象。
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投身于国际制作。
这也就进一步导致了韩国本土创作的人才匮乏。
而致力于国际市场的作品,也必然将丧失韩国本土的特色。
每当我们提及韩国电影,总会对其多样性赞不绝口。
其实,这只是相对而言。
韩国学者郑圣一就曾指出,韩国电影的类型土壤极度贫瘠,也没有自己独创的类型片种类
历史上,朝鲜半岛长期夹在中国与日本之间,加之二战后,南北分裂,本土文化发展空间极为逼仄。
能有今天,靠的是一种异端性
无论是朴光洙、林权泽还是五虎将,韩国导演们都是以挑战社会禁忌的姿态登上影坛。
例如,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
用充满 B 级趣味的镜头,玩弄伦理与人性。



李沧东的《绿洲》《诗》。
着眼边缘人群,投之以温柔目光,再残忍地撕开社会真相。



金基德,更是异端的代表。
从《坏小子》到《撒玛利亚女孩》,不断将妓女圣母化,用一出出自虐来抵御「阉割焦虑」。
他们共同镌刻了韩国电影最大的 DNA,
不是咬牙切齿的,而是无法化解的、欲望无法实现的恨。
因为恨,所以要奋进,要变得独一无二。
毫不夸张地说,异端性是韩国电影的立身之本
也是能吸引到无数影迷的关键词。



《鳄鱼藏尸日记》
可近年来,这种异端性消失了。
我们惊讶地发现,韩国电影后继无人
出征电影节的,还是李沧东、洪常秀、朴赞郁、奉俊昊那几张熟面孔。
在类型片上攻坚的,也仍是杨宇硕(《辩护人》《铁雨》)黄东赫(《黄东赫》《熔炉》)。
作为 386 世代,他们已然属于老一辈的创作者。
中生代创作者中的佼佼者,少之又少。
前面提到过的延尚昊,姑且算是一位。
可细揪《釜山行》,明显借鉴了《卡桑德拉大桥》,种种内涵也早已被《汉江怪物》道尽。
至于那些跟风而生的丧尸片,也大多是流水线上的复制品



着眼韩朝关系的电影,出了不少爆款。
如,2018 年的《特工》,2021 年的《摩加迪沙》,去年的喜剧片《6/45》等。
虽然几部影片口碑都不俗,但细细品来,仍觉其套路陈旧。
无论是《生死谍变》还是《共同警备区》,都早已演绎过。
层出不穷的谍战韩影,故事再变,内核也无不雷同。





韩国的年轻创作者们似乎陷入了误区。
他们热衷于类型的模仿,却忽视了独特的影像风格。
韩国电影,本是大胆、创新的典范。
如今却变得主流化、同质化,也越来越保守。
像朴赞郁、李沧东这样极具个人风格的作者导演,在未来恐怕会越来越少。
更别说,素来不被大众认可的异端导演,金基德、洪常秀。



当然,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电影,都会经历低谷。
关于亚洲电影的出路,张国荣在早年的访谈中曾给出自己的看法。
跟风,远不如自强
「我觉得这些人应该自强,拍一些可以达到国际水平的作品」



韩国电影,也并非头一回陷入困境。
1999 年,韩国电影人们就曾用光头运动,捍卫了本土电影的市场份额。
2007 年,危机再次来临时,他们仍旧走上街头游行。
虽然运动以失败告终,但也彰显了决心,团结了行业,提升了士气。
此次韩国电影的危机,同样如此。
只是稍有苗头,便引起创作者的高度警觉。
虽说,贫瘠的土壤,很难开出持久绚烂的花。
但,顽强探出夹缝的野草,同样值得尊重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点个「赞」和「在看」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1

帖子

22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3
发表于 2023-4-17 08: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
在线咨询
微信:hft805099614
咨询热线
400-888-888
微信扫一扫
直接访问本页内容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吱哇资源站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4 03:10 , Processed in 0.08977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