吱哇资源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06|回复: 0

不要指望一次拍好《三体》

[复制链接]

19

主题

19

帖子

3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2
发表于 2022-11-11 16: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等待第一波《三体》改编“大作”上线的日子,不用太久了。
            此前在B站的国创动画发布会上,艺画开天承制的动画版《三体》发布了定档PV,12月3日播出。该项目早在2019年6月就宣布启动,历时三年多才完工。结合预告与备案信息,这部18集的动画应该会以原著第二部《黑暗森林》为主,同时穿插讲述第一部的部分情节。
                        
            下半年有新动向的《三体》改编,不止这部动画。腾讯视频独播的“剧版三体”也先后发布了新版海报和预告片,“微博电视剧”等多个消息源一度将《三体》列入了腾讯视频的“9月排播表”,但该剧至今仍无定档消息。按早前信息,该剧2020年年底就已杀青,也在腾讯视频的“2022片单”之列,年内播出应为其原定计划。
            9月底,Netflix版的真人剧《三体》也放出首支片花,宣布剧集已经杀青。片花并未透露太多内容细节,而是强调了演员阵容的国际化、对原著的高敬意等。剧集的两位制片人大卫·贝尼奥夫和D.B.魏斯此前就表达过“刘慈欣的三部曲是我们读过最宏大的科幻小说系列”,Netflix版《三体》暂定2023年上线。
            Netflix版《三体》制作特辑            
            如果乐观估计,我们有可能会在未来半年接连看到三部《三体》改编剧。哪怕再发生档期意外,这几部剧都背靠大公司或成熟制片厂,制作规格、水准、进度已经通过各种宣传物料传递给观众,迟早会有“露真容”的时候。
            从2015年《三体》斩获雨果奖、渐渐成为大众级读物后,它的跨界、尤其是视觉化改编就一直牵动着万千读者的神经。多年以来,也诞生过一些高口碑《三体》衍生作,如同名广播剧、同名舞台剧、基于游戏《我的世界》制作的动画《我的三体》等等,只是体量都偏小,影响力难以突破圈层。
            与此同时,《三体》又像一个改编黑洞,人们看着各家公司都想竞得大IP的红利,“影视化”的消息来来去去,又迟迟拿不出成果。如今《三体》即将迎来第一波改编井喷,但汹涌而来未必就会一次成功,不论B站版、腾讯版还是Netflix版,它们能“拍好”《三体》吗?以及,能成为你心里幻想的《三体》影像吗?
            也许,《三体》的影视化本就不是“哪一次”或“哪一版”的问题,而应该添加上时间维度。许多IP出现“经典版本”的背后,都有着多次翻拍的历史,乃至每一代人心里“最经典的版本”都各自不一。
            原著小说的时间跨度长达百亿年,对它的改编又何必拘泥几次和几年。
            
            《三体》之难
            每当《三体》剧集和动画传出新消息时,都会点燃粉丝们的热情。不过期待之余,也总存在一些担忧的声音。
            Netflix版《三体》的主演包括约翰·布莱德利、艾莎·冈萨雷斯、本尼迪克特·王等,都是美剧中的熟面孔,好莱坞成熟的工业体系以及Netflix的季播制度,则可以视作对视觉效果和剧集系列化的保障。两位制片人曾操刀《权力的游戏》,尽管最终季口碑崩盘,但那毕竟是在失去原著支撑情况下急于收线的结果。
                        
            也就是说,我们本不必担心Netflix版《三体》的“硬件水平”,它的隐患主要就出在源头上:《三体》是一部中国科幻小说。
            作者刘慈欣曾表达过一个观点:“《三体》不符合好莱坞的基本原则。故事可以很复杂,背景也可以很复杂,但主题一定不能复杂,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但《三体》就不是那么黑白分明。”
            不仅如此,书中也涉及不少中国历史,部分主要人物的行动动机也是“中国式”的。Netflix的剧集只有华人或华裔参与,且好莱坞制片厂近年对“政治正确”的呼应意愿相当之高,小到演员形象,大到整部作品的主题把控,很难预料拍出来会不会是西方思维主导的“魔改版”。
            再看国内,腾讯版《三体》的预告片侧重展现了角色和表演,主演阵容也收获了许多观众肯定。但唯一出现的大场面“古筝行动”(用五十余根纳米材料“飞刃”切割整艘轮船)看起来写实感稍弱,特效画面在真人剧中稍显违和,又不免让人担心,该剧对宏大科幻场景的呈现会力不从心。
            “古筝行动”            
            与两版真人剧对应,动画形式对于高概念、强特效场景的展现具备一定先天优势。用刘慈欣本人的话说:“动画是一种自由的艺术形式,特别适合展现科幻小说的内容和意境。”虽然这并不代表同样的特效场面拍成动画就能降低投入成本,但对于强调想象力的科幻题材,“全虚拟”的动画往往能不受现实常识限制,带来更多惊艳感。
            即便如此,《三体》动画PV发布后也没有迎来一边倒的叫好。部分观众认为动画的人设丢掉了原著神韵,“书里角色写实,是普通人,动画没一个符合想象”,其中警官史强的肌肉壮汉形象被提及较多,“像是从《灵笼》(艺画开天上一部作品)里直接照搬过来的。”
            《三体》动画史强            
            此外,也有观众认为动画里的美术风格借鉴现有的赛博朋克等成熟题材太多,在概念设计、美术风格上没有体现出《三体》的独特性。
            往前追溯,最早一版张番番导演的电影《三体》基本无望面世,影片的豆瓣页面甚至有高赞评论化用《三体》里的梗写道:“不要拍摄!不要拍摄!不要拍摄!”一部在各方面都做到周全,能满足大部分粉丝期待的《三体》影/剧,似乎压根就不存在。
            《三体》到底为什么这么难改呢?原著确实有太多特殊之处。小说的影视化,在本质上是一个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阅读时的思维是抽象的,观影时的视觉是具象的——《三体》里有许多科幻描写本身就难以视觉化。
            比如第一部中三体人“锁死人类科技”的关键是“智子计划”,也就是将“质子”从十一维展开到二维,在上面蚀刻电路改造为超级计算机,再通过它监视地球,没人知道“十一维展开到二维”应该是怎样的视觉奇观。
            类似的还有第三部《死神永生》中,高等文明通过一块“二向箔”对太阳系进行“降维打击”,“毁灭你与你何干”这句“金句”就出自该情节,这种宇宙规律级的武器、三位坍缩成二维的具体过程,同样是视觉难点;再如全书末尾,主人公将“一整个微型宇宙”作为人类希望的赠礼,“一整个宇宙”又该“长什么样”?更麻烦的是,这些情节对全书走向至关重要,改编无法绕开。
            当然,取巧的方式是选择原著中的一段,《三体1》里的高概念设想就相对较少;或者,侧重原著中的一个侧面,比如减少科幻的成分,重点展现人类社会在末日危机下的乱象。事实上,原著从头到尾没有描述过“三体人”的形态、外观,这通常也需要改编方自己原创形象,而不论怎么原创都会落入下乘。
            《三体》动画预告            
            但不论是截一段故事还是选一个主题侧面,似乎又不能算“拍出了《三体》”。如果“全拍”,则会引向一个新问题:国内目前不论哪种影视形态,都缺乏长篇系列化的经验。参考3部12小时的《指环王》和8季《权力的游戏》,其实也没有“拍完原著”。仅从时间跨度和作品体量上看,国内比较接近的反倒是无数人弃坑的6季动画《秦时明月》。
            难以系列化是影视工业基础不足的一个缩影,同样形成掣肘的还有特效技术、概念设计、流程管理等等要素。相比把不存在的东西拍好,单纯的场面宏大反而更好解决,但观众们见证过《流浪地球》用4年时间、3000多张概念图、8000多个分镜、7000多人的团队拍了一部2.3万字的短篇小说,《三体》三部曲却有90万字,是前者39倍。如果这样粗暴对比,一个中国观众理想中的完整、完美版《三体》或许的确诞生不了。
            腾讯《三体》预告            
            至于最容易联想到的资金问题,2021年上映的科幻电影《沙丘》投资1.6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亿),这一成本基本是目前国内电影制片成本的上限,而《沙丘》其实震撼场面不算多、且明确有续集。十几年前的《阿凡达》制片成本2.37亿美元,导演詹姆斯·卡梅隆2019年来华与刘慈欣对谈时,曾提出“《三体》应该拍成六部曲”,但要用这个投资额、用同规格拍6部《三体》,显然是不可想象的。
            
            “地球往事”
            改编虽难,也有人前赴后继。
            2009年,张番番、宋春雨夫妇辗转找到刘慈欣,仅用10万元就买下了《三体》的影视改编权。当时《死神永生》都还没出版,国内“科幻迷”几乎约等于《科幻世界》杂志的读者,圈子小得可怜,作者也意识不到什么IP价值。日后被问怎么会这么便宜就卖,刘慈欣也只能总反问:“你们早干嘛去了?”
            张番番夫妇并没有大制作的经验,想拍《三体》倒是认真的。他们2013年备案了《三体》电影,2014年专门注册了一家名为“百星社”的影视公司,并为电影四处筹资。据晚点LatePost的报道,他们“几乎把行业所有头部公司都见了一遍”,条件主要有两项,一是必须自己主导创作,二是投资至少2亿——这已经是当时电影制片的顶级成本。
            影视行业的人不搭理他们,游戏行业的游族网络入了局。为拍《三体》,游族创始人林奇和孔二狗一起成立“游族影业”,后者被任命为CEO,喊出了“《三体》死也要死在中国人手里”的口号。游族影业官网介绍,《三体》计划拍6部,每部投资2亿元。也就在这一时期,《三体》电影开始对外宣传,定下了张静初、冯绍峰等主演,起初的海报上写着上映时间为2016年。
            2016年年底,孔二狗还在微博上宣称“《三体》一年内肯定面世”,而实际上,几名核心主创都甚至还没触碰到前文所说的《三体》的改编瓶颈,项目就已经折戟。
                        
            以最被外界担心的特效为例,张番番先找了参与过《阿凡达》《哈利·波特》等作品的好莱坞工作室VHQ,但全部拍完才把素材给对方,这不符合后期制作的基本流程,于是又换了一家不知名的国内公司。拍摄过程中剧组还出过“绿幕长度不够只能硬拍”的低级失误,张番番后来还在采访中承认,为了节省费用,用过很多“土方法”。
            随着《三体》得奖、《流浪地球》上映等等外界变化,林奇开始重新审视手上原本纯为盈利的三体IP,有了更多责任感和使命感,“《三体》不能烂我手里”的焦虑,也促使他做了一系列事。
            比如虽试过补拍,最终却还是决定将成色不佳的《三体》电影雪藏;比如收购百星社,《三体》至此结束版权纠纷并开始走多领域外包的路子;再如成立“三体宇宙”公司,专门负责IP运营,为后续改编撰写白皮书、世界观和创作手册……林奇本人在2020年年底一场震惊业界的投毒案中意外离世,但这些“遗产”仍在影响现在的《三体》改编,观众能看到的各版本《三体》作品,背后都有“三体宇宙”的身影。
            如果说正常渠道的版权改编因主创的能力或认识问题造就了一场持续十年的闹剧,粉丝们的“为爱发电”则是另一个极端。
            动画《我的三体》已做完三季,豆瓣评分分别高达9.4、9.5和9.6。这个系列发自粉丝李圳宜的业余爱好,他在2014年利用游戏《我的世界》,做出了人物、场景全由方块组成的动画版《三体》,配音工作则由贴吧、QQ群拉来的爱好者负责。尽管作品非常简陋,却因还原了原著精神内核而得到许多观众认可。
            组建起成员稳定的团队,集数越更越多后,李圳宜意识到没有版权无法长久,通过和游族影业的接洽,2016年《我的三体》团队加入了“三体宇宙”公司。得到更多资金和技术支持后,动画第二季后半段以及第三季的视觉效果肉眼可见地进步,观众们用《三体》中的专有名词“技术爆炸”来形容这部作品的质量提升。
                        
            系列“方块人”的基础框架当然还是一直延续,这是一项特色也是一项遗憾:就像乐高与蝙蝠侠、星球大战等一众IP合作出过电影、游戏,却只能服务一小撮核心粉丝,影响力仍无法和这些IP的真人版电影相提并论一样。只是《三体》的“影视正作”太难出现,本该作为“辅菜”的粉丝创作被当成了“正餐”。
            除了《我的三体》,还有另一部粉丝作品《水滴》曾获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短片”,作者王壬在读研期间开始着手制作,期间曾只保留一个镜头又推倒重来,最终用14分43秒的短片还原了《黑暗森林》里三体人探测器摧毁两千多艘地球战舰的宏伟桥段。
            《水滴》            
            作品完成后,王壬找到刘慈欣希望听听他的意见,刘慈欣答复说:“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三体》电影,如果能拍出这种意境,真的死也瞑目了。”
            后来在一次采访中,主持人再次问起《水滴》,刘慈欣则表示:“不能要求科幻电影都拍成那样,要求太高了,那么短一个视频就做了三年,是很精致的东西,电影不可能达到那么精致。”
            
            经典改编=时间+频率
            刘慈欣在中国科幻界的地位,本就相当特殊。
            早在巨大的声望袭来之前,刘慈欣的读者群就是同代科幻作家里最集中的,甚至具有一定“饭圈”气质。同期常在《科幻世界》发表小说的作家王晋康、何夕、韩松和刘慈欣一并有着“中国科幻四大天王”的戏称,此外还有夏笳、罗隆翔等人屡有佳作,而只有刘慈欣的读者有个广泛认知的专属粉丝称谓——“磁铁”。
            这既和刘慈欣的产量、质量比其他人更优秀稳定有关,也是国内科幻文学曾经遭受打击、刊物和读者在小众状态下都希望捧出或追随“领军人物”的一种代偿心理的体现。
            《三体》获奖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称赞道:“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其读者人数也随之暴涨,包括马云、马化腾、扎克伯格、奥巴马等名人都公开表达过对《三体》的喜爱,2019年刘慈欣还一度位居第十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火了以后,刘慈欣之于中国科幻更显出“唯一性”来。
            不论原生的“骨灰粉”还是《三体》吸纳的新粉丝,会汇成对影视改编作品的庞大压力。这份期待厚重且不统一,基本堵死了一版作品拍好《三体》的道路。
            被问及《三体》影视化时,刘慈欣不止一次举过同样的例子: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阿瑟·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等等科幻名篇,“经常说要拍摄,结果依然拍不出来,到现在已经四五十年了。”
            相较之下,他认为《三体》的改编酝酿期还不算久,还“需要时间”。
                        
            除了前文提到的种种具体原因,这种现象也和科幻文学本身的特性有关。卡梅隆在与刘慈欣的对谈中就提过一个观点——科幻影视相对科幻文学存在滞后性,毕竟许多科幻作品描述的是对未来的想象。
            卡梅隆曾用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发展规律进行解释:“四五十年代电影的任务是把三四十年代小说里一些很成熟的科幻理念普及到大众,七十年代科幻电影又不是主流了,因为都在讲核武器或流行病,观众不一定喜欢这些黑暗、反乌托邦的故事……”
            后来的《星球大战》让科幻题材变得受欢迎,再往后就是以漫威、DC为代表的“软科幻”占据了市场主流。而大部分美漫超级英雄,其实都诞生于半个世纪以前。
            卡梅隆甚至认为,“最好的科幻电影都是原创的,不是改编的”,原因则是小说体量和电影时长之间的矛盾,“要么拍一小段,要么都拍但会很肤浅。”
            目前选择正面挑战科幻鸿篇的作品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沙丘》(第一部),其改编历程同样坎坷:一次半道搁浅、一次票房惨败(往期文章:《看沙丘睡着了,是观众的损失吗》),2021年的电影版离最初售出改编版权,已经过了40年。
                        
            在科幻之外,一些相对容易的题材则是另一番景象:翻拍次数多,每一版都会有观众喜欢或厌恶。如国内观众熟悉的金庸剧,较热门的《射雕英雄传》从1978年至今有7个版本,《笑傲江湖》从1984年至今有8个版本……海外热门IP如《超人》,电影或剧集中扮演过超人的演员至今已有10任,《007》则有过6代主演。
            这些影视作品的共性是拍摄技术在不断进步,从粗糙的“气功”、“飞行”、“爆炸”进化到以假乱真的CG特效,但又因主创们对原著的理解与演绎不同,很难得出哪一版才是“公认最佳”。
            很难说《三体》会不会走上同样的道路,如今我们渴望它被用更好的技术呈现,未来说不定也有观众觉得《水滴》《我的三体》对原著还原最好,但不管如何评判,“最佳”诞生的前提都是对不断翻拍持开放态度。
            观众们需要做的,或许是给《三体》以岁月,而不是在任何一段岁月里等《三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
在线咨询
微信:hft805099614
咨询热线
400-888-888
微信扫一扫
直接访问本页内容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吱哇资源站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9 23:07 , Processed in 0.09894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