吱哇资源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3|回复: 0

一个星期读50篇reading究竟难不难?

[复制链接]

754

主题

918

帖子

527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70
发表于 2021-4-26 16: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去把教材的这两个chapters(50页)读了,再把这几篇(20页的)papers也读了,下次课(几天后)我们来讨论。”
  这大概是大一刚开学的同学们最常感到不知所措的场景之一了。
  刚开学的新鲜劲才过去没多久,同学们就会发现大学的学习跟以前完全不一样:每门课每周都有读不完的reading;教授不仅要求你读完这些东西,还要让你对这些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在课堂上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课后做研究分析、文献综述,时不时穿插一些对reading里细节的小测验……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reading呢?
  这其实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首先,reading可以为课堂服务。比如,教授让你在上课前读几篇对某个热点事件的媒体报导,然后上课的时候带你分析这些报导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式、有什么意义,有时也会让同学相互讨论;如果不提前仔细读好的话,讨论的时候就无话可说了。你也许会想,反正这么多reading大家都读不完,那我上课的时候随口胡诌几句教材上的句子,是不是也能糊弄过去?你要说行,那当然也行,只不过教授就会在心里想,哦,这个学生没读啊,说的东西完全不在点子上,也没什么逻辑,肯定是不认真学习的学生。读没读reading是很容易就能看出来的,因为reading的观点通常不是你只凭标题就能完全理解的;如果不认真读、认真去理解,那么就很容易给教授留下一个不认真学习的印象,总归是不好的。
  其次,reading也是自主学习以及老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式。这种情况不仅有对reading的要求,更有对writing的要求:比如教授讲完一节课,让你围绕课上讲过的某个话题自己去查文献、探究这个领域,你就需要有搜索文献、筛选文献、阅读和整理文献、以及最重要的——写作的能力。通过writing,老师可以检查你是不是真的理解了课上讲的知识以及所读reading的内容,以及你有没有独立分析和学术研究的能力。这种情况不仅涉及了大量阅读的能力,对于同学们的学术写作能力要求也比较高。
  那reading要怎么读?writing又要怎么写呢?
  对于大多数发表的paper,它们的结构其实相当清晰且固定:通常都包括摘要(Abstract)、引入(Introduction)、方法(Method/Procedure/Case Study/…)、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结论(Conclusion)、前景展望(Implications)等部分。所以一般我们只需要读摘要部分,就知道这篇文献主要说了什么事情、有什么理论意义了。
  而文章的每个段落也是很有套路的。每段的首句通常都是这段的中心句,所以通过只读这一句话的方法,你不需要读完整个段落也可以知道这段在说什么事情。并且段落与段落之间、段落内的句子与句子之间经常有表示逻辑连接的表达(比如表示转折的However/On the other hand等,表示递进的Moreover/Additionally等),你可以迅速定位到这些词,从而对上下段落或上下句之间的关系有个预判、更好地理解内容。
  这也给我们自己的写作提供了一些提示。在进行学术写作(甚至更一般的写作)时,为了让读者容易理解、同时也是显示自己的逻辑性,一般就要在每段开头开门见山地点明这一段的中心论点,段落和文章都是“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并且也要注意逻辑连接词的使用,比如上面提到的转折、递进等等逻辑关系,让读者能很容易地理清段落之间和段落内的逻辑关系。
  总而言之,reading和writing对于同学们大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多同学难以跨越的一道难关。同学们可以自己找方法练习阅读、从读学术文献中学习写作的方法;当然,想要更好解决这一问题的话,欢迎了解我们新东方国际教育的学术写作课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
在线咨询
微信:hft805099614
咨询热线
400-888-888
微信扫一扫
直接访问本页内容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吱哇资源站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8 03:30 , Processed in 0.102328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