吱哇资源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13|回复: 0

好莱坞版《狂飙》,速度更快,声浪更大

[复制链接]

87

主题

87

帖子

2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0
发表于 2023-3-12 02: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又一部好莱坞往事。
达米恩·查泽雷,史上最年轻的奥斯卡最佳导演获得者,当今美国电影工业的天之骄子。在新作《巴比伦》中毫不留情地解剖上世纪黄金时代的好莱坞,将业内各种肮脏混乱的放纵挥霍一一曝光。



其尺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和马丁斯科塞斯的《华尔街之狼》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同是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市场反馈则远远不如后者。《巴比伦》在北美圣诞季上映期间票房扑街,派拉蒙影业血亏。



天才导演这次肆意放飞自我,外界不乏斥责江郎才尽伤仲永的各种声讨。IMdb仅7.4分,评价严重两极分化。颁奖季亦表现不佳,本届奥斯卡仅仅入围三项技术类奖项。



有意思的是,等到这部国外风评一般的新片上线流媒体平台我们方能一睹为快时。许是提前降低了观影期待,大批国内观众反倒表示挺喜欢的,甚至相当偏爱这股被外媒诟病的低俗以及疯癫。



都知道好莱坞是造梦工厂,并始终倾向于给观众制造美梦娱乐至死。如果说《爱乐之城》是梦的正面,那么《巴比伦》无疑是梦的反面。查泽雷撕开了曾让世人惊艳的美好醉人,生猛指出梦境背后的道貌岸然。



电影梦的背后,是如同片场与影院人流散去后的一地狼藉。
开场各种极具视觉冲击的屎尿屁奇观相当密集,真让人有种在狂飙的感觉。
由大制片厂高管举办的限制级party狂欢上演着各种荒诞奢靡的醉生梦死,令人大开眼界的同时而又生理作呕。仿佛名利场是通过上吐下泻而造就而成的。



任何一个行业蒸蒸日上之时,其实都是这番景象。向来光鲜亮丽的事物都有其藏污纳垢不堪入目的一面。



遍地都是一夜暴富的机会,遍地也都是逍遥法外的狂徒。迅猛发展的好莱坞电影业让无数明星声名鹊起,过上荣华富贵的日子后却日渐道德沦丧颓废堕落,行业生态也愈加世风日下乌烟瘴气。



就像小丑女饰演的女主Nellie凭借着癫狂舞蹈被制作人一眼挑中崭露头角,也是出于原先的演员沉沦于毒品编织的幻梦中而腾出空缺。其实导演在前一个小时无非是想凸显资本对人的异化,只是不加节制地抛出大段酒池肉林的戏码,使得服务于主题表达的形式呈现过于直白。



接受不了银幕上如此放任自流的声色犬马,海外观众们纷纷皱眉蹙额打差评也在情理之中。也许,不疯魔不成活吧。不管过不过度,至少是个角度。



还挺喜欢黎明来临后朝霞云彩漂浮天际,在派对狂欢上裹着一身糜烂酸臭味道的Nellie冲向新鲜空气的镜头。



即使已然筋疲力尽,但拿到好莱坞的入场券,遐想到未来似乎无限畅通而又亢奋无比。然而此时已是1926年,隔年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诞生。



江山易改,韶华易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纵然是像Nellie这样一夜成名的天赋型选手,也终归还是和默片一般逃不过淹没于时代洪流中的宿命。默片过渡到有声这一影视大事件不仅是教科书里的重点考点,还是电影摄制的永恒话题。自《雨中曲》开始,关于致敬默片时代的这首挽歌就已被多次吟唱并反响不凡。



《日落大道》里最后在镁光灯下面部狰狞张牙舞爪的过气默片女明星,仿佛在和摄像机索要曾从她身上摄取的芳华。



完全用复古默片形式拍摄的《艺术家》承载电影史,也通过摘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亮眼成绩载入电影史。



像去年《唐顿庄园2》也并没有止于售卖情怀,机智地借无声默片到有声电影的大时代背景与唐顿庄园新旧文化交替相串联。



此外日本那部聚焦默片时代弁士职业的《默片解说员》也相当有趣,仿若是霓虹初代声优史。



着实地说,重复这一老生常谈主题的《巴比伦》是很难拍出新意的。没有新鲜的故事,却永远有讲述旧故事的新鲜嘴唇。艺术形式虽然在狂飙,但年轻的查泽雷还是选择了常规稳妥的叙事策略,将几个人物的命运更迭与时代骤变相交织。



怀揣着对电影热爱之情的墨西哥裔男主Manny误打误撞地进入了梦工厂谋生,在有声电影来临之际趁势抓住了机遇成功从片场打杂进阶到执行导演。



而银幕新秀Nellie在名声大噪之后走上了沉沦自毁的不归途,难以适应有声电影的拍摄步伐加上本身又不甘为获取表演资源附炎趋势于傲慢伪善的上流社会,使之无法跟上新时代的步伐走投无路。



华裔女演员朱菲则因为其同性恋身份无法再被日趋保守的好莱坞接纳被迫前往欧洲谋生。



黑人乐手Sidney成了黑人爵士音乐片的演员,却还是会因为种族歧视被领带要求把"脸涂得更黑点"以此迎合大众刻板印象。



六零后帅哥布拉德皮特所饰演的默片巨星Jack也遇到了事业危机。



如日中天的风流簇拥不再,意气风发的当红明星跌落神坛。曾经雷动的掌声偃息了,旧日的电影海报也早已被换成炙手可热的新星克拉克·盖博。从派对狂欢时的张扬自傲到无戏可演时的落寞凄凉令人感慨万千。不是他们不想转型,而是他们没有能力。



也曾走出舒适圈积极拥抱行业变化,可当新戏上映他小心翼翼地溜进影院窥探观众反馈时,全场都在哄堂大笑。曾经引以为傲的戏剧式表演方式还是失灵了。



即使努力想追赶这个一路向前奔跑的新时代,但终究还是在撞倒后被抛下了。从来都不缺被时代抛下的人。当精神没有躯壳寄存,有人苟延残喘,有人体面了断。黯然神伤的Jack依旧保持着绅士姿态,在宴会厅偶遇老友寒暄感慨之后,给了侍者一笔慷慨的小费,随着轻盈曼妙的音乐偏偏走回楼上房间。



房间的门遮了又半开,他挺直了腰杆,没有彷徨地走向深渊。



那一刻,想必沉浸在这个固定长镜头的观众们都若有所悟。然后等待枪声的响起。当血溅在洁白的屋里时,光影魅力的美感与生命覆灭的悲怆一同汹涌而来。



青春会凋零,理想会消亡,艺术会没落,信仰也会被吞噬。他的人生在电影事业大起大落,最终在失去关注和和认可的那一瞬间彻底陨落。



这是全片中描绘最为细腻而情感最为动人的一笔。也是一路狂飙歇斯底里的《巴比伦》难得温存克制的一处。片名的立意也正在于此。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默片时代的好莱坞就好比人类曾经的文明摇篮,古巴比伦王国。生机与糜烂并存,美好与虚无相随。两者都曾盛极一时,随之盛极而衰。昔日的强盛繁荣终究成为过往云烟,如梦如泡影。大势将去后,徒留怅然若失的人们。



而古巴比伦沉入了历史,那好莱坞真的成为往事了吗?22年好莱坞名导们写给电影的情书真多啊。斯皮尔伯格的《造梦之家》、萨姆门德斯的《光之帝国》再加上达米恩·查泽雷这部《巴比伦》...或多或少都在追忆自己与电影相伴的生命历程。



而这几部电影清一色的票房惨败,评价也都是毁誉参半,窗口期短得惊人,没多久就撤出了院线转战网络平台。在影院阵营式微的当下,本意明明是试图召唤观众们重回大银幕端口沉浸式观影,却成了对流媒体的无力反抗。



成因倒也不难理解。片子动不动就三个钟头,但节奏处理不当,缺乏戏剧张力,无可避免地冗长拖沓。几位导演以往的作品注重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因此屡创票房佳绩,受众基础良好。而当掌握一定创作话语权的他们开始放弃取悦观众,试图在新作里夹带过多自我又不愿删繁就简时,这时电影的观赏性娱乐性必定折损不少。



加上多少在创作中充斥着精英知识分子的优越感,主流观众难以产生共鸣反而格外唾弃其为"老白男无聊的电影"。我个人是喜欢《巴比伦》的,其格局比起同期另两部要宽得多。比起四平八稳、中规中矩,荒诞不经、天马行空的故事不是更带劲吗?



这些年好莱坞迷影电影蜂拥而至。细细回想,斯科塞斯写的是童话,昆汀写的是回忆录,斯皮尔伯格写的是日记,那么这次的查泽雷写的就是狂想曲,轰轰烈烈的狂想曲。



但它的问题也确实不少。过于追求感官刺激、形式上存在哗众取宠之嫌、节奏不够张弛有度。



有很多出彩惊艳才华横溢的段落,但这些闪光的碎片拼凑在一起并不成体系,整体看来也会显得絮絮叨叨杂乱无章。此外,达米恩·查泽雷的第四部长作就开始沉溺于自恋自嗨,创作上又有点偷懒。全片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配乐,甚至部分和《la la land》非常雷同。结尾打破第四面墙的3分钟贯穿了世界电影史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从《火车进站》到戈达尔到《阿凡达》的演变本应是情感升华的高潮。



但观众并没有想象中的感动,甚至有网友调侃其为b站up主级别的混剪。倒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导演真的不必每次非得最后亲自下场来概括下中心思想。



这个画蛇添足的迷影蒙太奇太刻意了,就差把"我爱电影"写在脑门上了。情怀这东西还是不显山不露水的突然击中人心比好。模仿《天堂电影院》片尾的吻戏混剪,但内里缺乏逻辑条理,想象力也不够灵动奇妙。



平心而论,这三封同期给电影寄出的情书肯定达不到《天堂电影院》的高度,后来者也没有几个能如朱塞佩托纳多雷这样将个人成长、电影发展与时代变迁巧妙嫁接。但它们都真诚地寄寓着各位导演对电影的热爱与迷恋,对每秒24帧真理的思考。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件事物被纪念被致敬,往往是其行将就木时。当上年纪的名导们都开始集体怀旧的时候,也就说明现在的好莱坞确实缺乏艺术创造力。频繁地对电影自怜自哀,也更印证了电影行业的日薄西山。



后浪拍打前浪,新人淘汰旧人很正常。纵观影史发展,每次技术革新都会带来各种质疑电影生命力与艺术性的声音。当年有声电影刚起来,也有大批人唱衰"电影已死"。



比方说喜剧大师卓别林就坚决抵制有声片,他也认为有声电影破坏了高尚纯真的电影艺术。那是在于声音刚进入电影时曾造成电影在技术、艺术、商业方面的混乱。



《巴比伦》中也拍摄了早期稚嫩的声音部门扰乱片场秩序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录音师对演员表演方式的干涉以及对导演主导地位的冲击与威胁。



但随着技术的成熟,好莱坞工作者们纷纷希望在电影中还原出戏剧中的对白,卓别林也得以在1940年其第一部有声电影《大独裁者》中淋漓尽致地嘲讽威权主义。有声电影登上历史主舞台是大势所趋。



之后电影不也还是遇到观众对传统类型片审美疲劳、电视兴起、盗版猖獗、胶片衰落各种困难。但每次都扛过来了。



如今被短视频与流媒体一同绞杀的电影是在夹缝中生存。不过这会还在ICU呢,不用提前哭丧。



不必一直叹惋美人迟暮、廉颇老矣。好莱坞尚在进行时。电影也是生生不息的。



旧好莱坞比古巴比伦幸运的在于,它拥有电影这门第七艺术时时刻刻记载它的兴衰浮沉。如若没有影像的考证,梦工厂的辉煌也如同传说中的空中花园般虚无缥缈真假难辨。



一百年后,你我都不在人世,当有人放映有你镜头的影片时,你又会活过来。有一天,今年拍的所有电影中的人都会死去,有一天,这些电影都将会重见天日。在未来50年出生的孩子,会偶然发现你在银幕上闪烁,然后感觉自己与你像朋友般似曾相识,尽管在他出生之前,你已经过世。



这或许就是电影的意义,印刻在胶片上的影像流传千古。拍电影的人不在了,电影却得以永存。



后世的新观众还会在《摩登时代》《乱世佳人》《公民凯恩》中找到相似的感动。这是电影给的馈赠,要懂得感激。



这个行业需要更多艺术创新的优质作品的,也需要迷影情结维持运转。



上世纪中国在战乱动荡的三四十年代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电影和电影人啊。同期的好莱坞拍出来如此波澜壮阔,那咱们工业水准上来后也该追溯下自个电影史发展吧。



比起今年春节档电影无止境地相互撕逼粉黑大战,我还是更宁愿看电影人们一起深刻思考电影现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
在线咨询
微信:hft805099614
咨询热线
400-888-888
微信扫一扫
直接访问本页内容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吱哇资源站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4 23:05 , Processed in 0.08753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