吱哇资源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01|回复: 0

对不起,今年最绝望的热搜还没结束

[复制链接]

75

主题

81

帖子

16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4
发表于 2023-2-6 13:10: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胡鑫宇案,告一段落。
但围绕事件的讨论,并没有结束。
前几天,一篇名为《胡鑫宇请给心理指导师五分钟》的公开信,引发巨大争议。
信里写到:



信里还写到:



结果,评论区大翻车。
网友都在疯狂吐槽。
彼之鸡汤,吾之砒霜。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急需关注的一件事。
但与孩子的沟通与疏导,绝非灌鸡汤那么简单粗暴。
胡鑫宇的案件,让鱼叔想到了一部前几年很冷门的电影。
同样是孩子失踪案。
同样是父母百思不得其解儿子的选择。
最终,也只得到让人难以接受的结局,令人一声叹息。
或许,我们能从这部电影中,获得更多的反思。
《亲爱的儿子》




这是一部来自突尼斯的电影,取材真实故事。
曾经入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平遥国际电影展。
虽然地域和文化都离我们很遥远。
但其中反映的家庭关系和教育话题,却与我们所面对的也有共通之处。
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三口之家。
父亲是一名普通的运输工。
眼下,他正在为即将高考的儿子操碎了心。
甚至在考虑卖车或贷款,来为儿子留学做准备。



一个平静的早上。
父亲突然发现,儿子不见了。
衣柜是空的,笔记本电脑也不见了,手机关机,学校也找不到人。
昨天还和自己平静地说了晚安,今天怎么就突然消失了?
毫无头绪的父亲,在电脑里发现了儿子的留言。
原来,儿子去叙利亚了。
故事发生的背景,恰是恐怖组织 ISIS 在叙利亚境内猖狂作乱。
儿子在叙利亚,危险重重。
父亲立马前往机场,希望能够查到儿子是坐哪一班航班走的。
可是工作人员查遍记录,都没有找到相关信息。
工作人员安慰他,说不定孩子只是闹脾气骗他,自己可能偷偷去朋友家过夜了。
毕竟青春期嘛。
于是,父亲再一次驱车到学校,试图从儿子同学问出下落。
却得到了一个意外的信息——
儿子已经一周多没有上学了。



要知道,父亲几乎每天都开车把儿子送到学校。
突然听到这个消息,他一时难以接受。
一个恐怖的念头闪过:
儿子早就计划好加入恐怖组织。
他不明白儿子为什么会这样做,也不愿相信儿子会这样做。
父亲精神压力过大,胳膊上开始起疹。
疼痛刺痒的感觉,就像儿子离家带给他的痛苦,萦绕心头,摆脱不掉。
他将家中的汽车卖掉,凑了一些钱,决定去一趟叙利亚,亲自把儿子带回来
一直压抑着的母亲崩溃了,她不希望失去儿子之后,再失去丈夫。
可将儿子视为一切的父亲,根本听不进去。
在当时,想要从突尼斯进入叙利亚,只有一个方法——
先做坐飞机到土耳其或利比亚,然后偷渡进去。
于是,父亲先乘飞机来到了伊斯坦布尔。
在旅店工作人员的介绍下,认识了一名蛇头。
费用一共 400 美元。
去时先付 150 美元定金,回来后再补余额。
他毫不犹豫地掏钱了。
先从旅馆搭车到土耳其的另一座城市,加济安泰普。
然后再乘坐另一班巴士到土叙边境的卡尔凯美什。
与帮忙偷渡的蛇头碰头后,父亲本以为会趁着黑夜走。
可这个人却将他带到一个破旧房子中,提前索要剩下的钱。
拿到钱后,蛇头告诉父亲,第二天早晨五点集合,徒步 50 分钟走到叙利亚
长途颠簸对于这个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说,实在是艰辛。
可为了儿子,他什么都愿意做。
他到底能否找到儿子,并成功带回来了呢。
片中一段场景里,父亲似乎找到了儿子。
并试图将他从组织里带离回家。
没想到,儿子坚持不走。
并且对父亲说出这样的话——
我不想过和你一样的生活。
虽然电影并没有明确给出这段场景的真实性。
但种种迹象表明,重逢的场景只是他的一个梦
父亲其实并没有见到儿子。



不过,即便见到了又怎样?
对人生意义的不同追求,是横在父子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
在那之后,父亲只收到过两次儿子的消息。
一次是儿子发来的一段视频。
只有画面,没有声音。
但能看得出来,儿子是想告知,他已经在叙利亚结婚生子
母亲焦急地想知道儿子到底在说什么。
想知道是孙子,还是孙女。
父亲却心如死灰地说——
「谁在乎?」
这当然是气话。
夜里,父亲睡不着觉。
一冲动,想要在回信中大骂一通。
「你这个愚蠢无知的王八蛋,把孩子生在一群怪物之中」
平静了一下,他又删掉重打:
「恭喜你生了孩子」
最终,他连这句也删去了。
他不知道该如何回复自己的儿子。
再一次收到儿子的消息,则是警察带来的——
儿子已经被击毙。
身份被确认。
尸体可能没法带回来。
儿子加入恐怖组织的原因,影片中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考大学、找个好工作从来不是儿子的追求。
影片中,一家人生活的岁月静好。
但我们从电视的新闻中,从外面抗议的呐喊中可以知道,这个世道并不太平。
突尼斯这个国家经济一直不景气,政府内部动乱一直不停,再加上教俗冲突不断,整个社会陷入到混乱之中。
内忧一大堆,外患也不少。
恐怖组织抓准了突尼斯年轻人对社会的不满,开始在突尼斯国内招兵买马,组织这些人对自己国家施行报复袭击。
在这样环境下,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觉得现有的生活毫无意义。
而比起这些,儿子更厌烦的是父母的状态。
他能深刻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也明白他们对自己的付出。
但他不明白,父母为什么能在这样的世界中,依旧怡然自得。
所以他无法反驳父亲,更无法将内心真实的想法宣之于口。
于是,他骗父亲说自己有忧郁症。
只是希望父亲能够稍微体会、理解一下自己的挣扎。
但父亲没有接收到这个信号。
父亲理解不了的情绪,儿子居然在恐怖组织中找到了落点。



我们注意到,电影名叫《亲爱的儿子》。
但实际上,摆在主角面前的,却是一个「陌生的儿子」
父母自以为给了孩子全部的爱,但孩子们似乎并不需要这样的一厢情愿。
电视剧《小欢喜》中,母亲宋倩为孩子的学习、生活付出了大量心血。
每天都围绕着孩子一个人转。
生活起居,无微不至。
结果只换来,孩子想要逃离的愿望。
电影《阳光普照》中的父亲,一直对大儿子很关爱。
并且为他的成绩优秀而感到骄傲。
却没想到,儿子一声不响地跳楼自尽。
让父亲始终找不到任何可以解释的理由。
《亲爱的儿子》里也一样。
父亲也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儿子宁愿放弃高考,逃离家庭,也要加入恐怖组织?
是因为受人蛊惑吗?
是因为家庭不温暖吗?
或许是,或许又不是。
他们一家,自然不富裕。
父亲对于儿子,可谓竭尽所能的付出。
父亲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母亲是一名老师。
日子需要靠精打细算才能过下去。
但即便如此,父亲依旧会给儿子买贵的零食,带他吃大餐。
上学车接车送,还会供儿子上一对一的科学班。
走在路上,也随时注意儿子的安全。
支持儿子在考前参加同学派对,适当放松。
儿子发脾气的时候,父亲也是无限包容。
我们是你的父母,我们理解并支持你。
母亲虽然很忙,需要两个城市来回跑,但也随时关注儿子的身体健康。
总而言之,父母俩在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儿子最大的物质和生活满足。
在儿子学业上,与我们常见的那种只会 push 孩子的家长也不同。
父亲一直试图避免自己给儿子带来压力。
他从未在学习上对儿子步步紧逼。
曾多次告诉儿子,不要一直学习,要适当休息。
不过,越是如此刻意,儿子的压力似乎也变得越大。
无论是经济压力,还是学习压力,再怎么避免都还是会摆在眼前。
父母私下聊天时,依然会反复强调——
毕业会考很重要
拼一年就好
之前,儿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很优秀。
每天努力学习,成绩不俗。
可随着考试的临近,日益剧增的压力将儿子压垮了。
儿子开始频繁头疼呕吐,有时甚至还会晕倒。
即便这样,儿子依旧将学习放在第一位。
甚至连止痛药都不吃,因为止痛药会让人犯困。
有一回,父亲陪着儿子一起运动,问儿子进入大学后想要选择什么专业。
这个看似平常不过的话题,却无意间触动了儿子的敏感神经。
儿子硬生生打断父亲的话头,自顾自地跑走了。
直到天色昏暗,儿子没再出现。
父亲打手机也没人接。
当他慌忙回家的时候,却发现儿子已经在房间换好衣服准备再次出门。
父亲生气地质问儿子,为什么一声不吭就离开,为什么打电话不接。
儿子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没听见。
这次,父亲情绪爆发了。
他大声对儿子说——
我受够你的反复无常了。
没想到,第二天,儿子就离开了。
在警局报案时,父亲听到外面有叫喊声。
那是向政府示威抗议,反对恐怖组织的人群。
看着眼前激愤的年轻人,想起身在叙利亚的儿子,他十分无措。
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不清楚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错了。
在网上看恐怖组的宣讲,跋山涉水找儿子,试图从中找到一个答案。
深夜独自走在土耳其街头。
父亲的心中闪过千万种理由。
电影中有一段对话令人印象深刻。
在土耳其等待偷渡的夜晚,父亲曾和旅店老板有过一段关于孩子的闲聊。
老板提出一个问题:
你在他(儿子)这年纪的时候有什么愿望?
父亲毫不犹豫的说:
工作、成家、维持生计。
老板回应说:
这样的愿望对于儿子这一代年轻人来说已经不够了。
年轻人啊
他们想要被重视
就算是牺牲生命
父亲立马反驳。
在他心中,儿子是一个好孩子。
他和那些人不一样
他是个好孩子
只是生病了而已



他还告诉老板,自己不在乎儿子做什么,离自己有多远,只希望儿子幸福快乐。
旅馆老板听完,不以为然。
说是这么说
但事实上,我们只在乎自己的快乐



回到现实,胡鑫宇事件或有相似之处。
虽然两个儿子走向不同,但两者都表现出了一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陌生感
家长总以为自己理解孩子。
等到事情发生后,才发现完全不是这样。
对此,鱼叔也感到十分惋惜。
但我并不打算给出任何的对错判断。
特别是在这种时候,对于刚刚失去一个孩子的父母来说,任何的道德批判都是一件过于残酷的事情。
更何况,这样的悲剧恐怕也无法仅仅归结于父母的失责。
就像这部电影一样。
导演选择用一种近似纪录片的方式,平静地展现一个家庭的崩塌,无意做出任何判断。
也许,只是想给身处同样困境的家长们一个新的视角——
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的沟通和连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
在线咨询
微信:hft805099614
咨询热线
400-888-888
微信扫一扫
直接访问本页内容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吱哇资源站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6 05:21 , Processed in 0.09221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