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直叙的方法写作文
我们用记叙的文体记人记物记地记事。我们记下我们所发现的动静常变今昔表里,我们赖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以及心灵思想发现他们。发现的过程占一段时间,我们先发现什么,后发现什么,有个先后的次序。文章按照这个次序写,就是直序。 直叙是最难写的一种写法,不幸却又是最基本的写法,情形多半是,在作文课堂上首先要努力禁止直叙,后来要完成的则是善用直叙,由于直叙最近自然,学作文总是先顺着自然写。在这需要使用直叙的时候往往要故意回避,也是一件苦事。 王鼎钧先生的《作文七巧》中对直叙的方法做了非常清晰的介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最基础也最困难的叙述手法,如何去写。 注:以下内容均选自王鼎钧先生的《作文七巧》。 照着自然的顺序写,有时十分必要。那当然是“自然顺序”跟好文章的要求恰恰相符之时。就像一处风景就是天然图画样,其事常有。例如当年江子翠闹水灾的时候: 那天水来得太快。我正坐在桌子旁边写文章,觉得鞋子湿透了,回头一看,水正在把我的脸盆冲到门外去。我赶快站起来穿上衣,水已浸到膝盖。当时来不及收拾任何东西,赶快往外跑,跑到后面的大楼上避水。在楼上,可以看见我的箱子从后面漂出来,先是一只,不久是第二只。水涨到九尺深,过了两天才退。水退以后,回到家里,什么都没有了:十年的藏书完了,十年的剪报完了,收音机、电唱机、咖啡壶这些电器最怕浸水,浸了水不如破铜烂铁。内衣、皮鞋,都不知道哪里去了。你问我损失了多少东西,我现在也不知道。昨天晚上想到今天得早起,用得着闹钟,可是闹钟没有了,这才想起来还损失了一个闹钟。究竟损失了多少东西,得慢慢地发现。 本文所记之事为家中遭受水灾,行文用直叙,作者对事实出现的时间先后并未更动,依次为: 触觉--鞋子湿透 视觉--面盆漂浮 触觉--水涨到膝盖 视觉--水冲走箱子 视觉--水退 视觉--十年的藏书完了…… 心灵思想--损失了闹钟…… 这样的文章在作文课堂上大概可以得到好评,因为作者的这一段经验适合直叙。这样的例子很多。也许你说这样的事太稀罕了,我们在作文课堂上哪来这么多的“鲜”事?那么且说另外的例子。 先说演讲比赛的例子 我们都参加过演讲比赛,或者去做选手,或者去做听众。比赛的结果通常是产生三名优胜者,冠军、亚军、殿军。当比赛结束,主办人宣布评审结果的时候,照例是,先宣布第三名是谁,然后第二名,最后才是第一名。我们也许一入场就会注意那个明晃晃的银杯,到将近散场时才知道谁是得住。我们回来写记叙文,记述这一场我们认为很有意义的比赛,写到宣布评审结果那一幕,我们应该照着真实的情况,笔下先出现殿军,其次是亚军,最后才是冠军。我们不必改变它的次序。 另一个例子是听榜 当年大专联考放榜之日,广播电台播报录取名单,考生的家人必定按时收听。名单很长,播报费时颇久,也许要听到最后才听到自己要听的名字(甚或终于没听到要听的名字),所以“听榜”的人得准备忍受折磨。有一位家长为了听榜,事先买来茶叶、瓜子、糖果、点心,劝告全家放松情绪提起精神听到最后一人,谁知板凳还未坐热,开水还没烧开,收音机里劈头报出“楚晋材!”就是他家的长子,考取了第一志愿!全家沸腾,茶也没人喝了,瓜子也没人吃了。三姨五舅赶来道贺,听那收音机还在响,伸手替他们关了,那些名字听不听都无关紧要。事实是这个样子,拿来做文章也就写成这个样子就好。 现在谈一篇经典之作--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记述一个渔人,怎样发现了世外桃源,后来想再度前往,又怎样失去了桃源。在这篇文章里面,文章叙事的先后和事实进展的先后是一致的: 1.渔人外出捕鱼,沿着小溪走,遇桃花林。 2.渔人穿过桃花林,来到山前。 3.渔人发现一个可疑的山洞,入内探看。 4.渔人进入肥沃的田野、安静的农村。 5.山中人款待渔人。 6.山中人说他们的祖先在秦代搬到山中居住,与外界隔绝。 7.渔人辞出,山中人叮嘱他保守秘密。 8.渔人在山洞外面的路上做记号。 9.渔人向太守报告发现了世外桃源。 10.太守派人前往桃源察看,由渔人带路。 11.与人找不到以前留下的记号,无法再入桃源。 循序渐进,恰到好处,我们不可能把任何一项提前或挪后。这是什么道理?为什么有时你可以“直叙”,有时不可?我们姑且假定,记叙文本来都是“应该”直叙的、不论记人记事记物记地,不论记动静常变今昔表里,不论材料来自视听嗅触味思,“秉笔直书”就好。这样产生了许多记叙文。读那些文章的人,总以为其中某几篇写得特别好,闲来无事还想再读一遍,其中某几篇又十分乏味,除了查考资料之外简直不愿意碰它。 每一代都有许多有心人。有心人发现,某一篇记叙文所以生动,多半是因为那件事情本身生动。某一篇记叙文所以平板,多半因为那件事情也平板。事实既难以左右,那么文章也就各有不同的命运:众人爱读或不爱。 事情为什么又有平板或生动之分呢?什么样的事情才是生动的呢?有心人加以比较归纳,找出许多条件来。条件可能很多,多得我们一时无法消受,其中最要紧的,也许只有三项,就是 起落 详略 表里 三者有一就很好,倘若三者兼备,那真是“文章本天成”了。 有起落,有详略,有表里,就用直叙;没有这些条件又怎么办呢?这就得另外想办法补救,这要在直叙之外另有叙述的办法。所以,直叙以外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办法。 直叙并不是恶评,“平铺直叙”才是。采直叙手法最忌的就是“平铺”,平铺就没有起落。 “起落”是从读者反应的强弱产生的。“平铺”的缺点就是读者的反应一直很弱,弱到“不起涟漪”,弄成死水无波。 精练的文章里,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对读者产生强弱不等的刺激。作文课堂上恐怕无法考究到这个程度。姑且先用心区别大段文字的强弱起落。拿“听榜”来说吧,文章一开始是大家准备用很长的时间听榜,而且不免挂虑到底考上了第几志愿--那年月一个考生可以填八十多个志愿!谁知报榜的人一下子就报出来大家要听的名字,这是“起”。大家听到了这个名字,高兴了一阵子,然后发觉下面有很多时间没事可做,这段时间本是准备听榜的,事先把“杂务”都推开了,现在不听榜,好像生命出现了空白,这是“落”。三舅五姨突然提议他请大家吃消夜,算是庆祝,他挑了一家极好的馆子,那里的菜很有名,大家还没尝过,这又是“起”。大家的兴致很高,唯有一个人相反,他说他不去,他要睡觉。这人就是考上了第一志愿的那个大孩子,考前考后一直吃不好,睡不好,现在一块石头落了地,突然觉得十分疲倦,钻进卧房再也不肯出来。没有他,好比婚礼中没有新娘,只得改一天再说了。这又是“落”。 演讲比赛宣布优胜名单,所以要把名次倒过来,跟“起落”有关。冠军的荣誉最高,奖品最多,到底谁赢了冠军,大家最关心。如果一开始就报出冠军的名字来,固然是“起”,可是下面再报亚军的名字,就是“落”,殿军的名字,再往下“落”,情绪一步比一步低,不好。现在反过来,步步是“起”,把大家的情绪引到高潮,然后在昂扬的情绪中发奖,在热闹的气氛中散会。所以说,你要记述的事情本身有起落,你写出来的记叙文也有起落。请记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