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韧 发表于 2023-8-12 11:15:19

VOGUE编辑部“聊天室”:《芭比》值得看吗?


最近编辑部最热门的话题,
莫过于电影《芭比》。
电影里的“芭比世界”是一个被粉红色和多巴胺塑料感所塑造的“女性乌托邦”。从总统、最高法院成员到律师、医生和记者,在这个乌托邦乐园,女性被任命重要的工作职位。这些女性有着不同肤色、不同人种和不同体型,而她们有着相同名字——芭比。
      
《芭比》的票房是成功的,首映周末结束后,它在北美的票房达到了历史性的1.62亿美元,超越了《超级马里奥兄弟大电影》和今年上映的所有漫威电影,成为今年首映周票房最高的电影,当中有65%是女性观众,但它的评分,注定是两极化的。
      
有人说,《芭比》代表的是真实的女性导演多元视角的女权主义。
有人说,芭比本身就是一个厌女的、消费主义的、女性幻梦的形象。她的存在本身,也是由男性创造出来的完美女人。
但,打破刻板印象,肯定从刻板印象入手。
      
《芭比》究竟值得看吗?或许看完编辑部的观后感,你们会有新的想法——
      
个人觉得《芭比》女孩看不看皆可,但男性观众一定得看。就像上学时我们都会去看的“爱国主义教育片”一样,属于义务与必修。男性如何看待女人、如何关爱身边的女性,首先得从了解女性的处境和心态开始;女性待遇的提高、意识的觉醒不能只靠自己的努力,男人当然不能只做旁观者,得更主动地去意识到自身问题。
男性以他们的视角去看待和解读女性,在长久以来已经成为一种默认的习惯和规则,比如他们觉得自己对一切都了然于心,可以谈天说地,滔滔不绝,而每当这种时候,女孩就会投来羡慕及求教的桃心眼……这一情况在《芭比》中以非常直接又轻巧地玩笑般的形式讽刺地出现,女观众们哄堂大笑,男观众们……不知道他们心中作何感想,但就在我看完《芭比》后,散场往外走的时候,身后就有一位男同志在对他旁边的女孩说:“前半部分很多地方都不连贯,剪辑问题很大,我们看的肯定是删减版。”看来他们并没有被刺痛什么。在粉色糖衣的包裹下,女孩们可以很容易地去共情、感动,但也许对于一些男性来说,这不过是一场留存在女孩幻想中的小打小闹罢了。
      
故事的文本没有给到我个人太多的惊喜,考虑到这是格蕾塔·葛韦格(《伯德小姐》)和诺亚·鲍姆巴赫(《婚姻故事》)夫妇的手笔,期待放的太高了,上一次他们二人联手编剧的片子是《弗兰西丝·哈》,那部作品里对于在城市中寻找自我与生活的女性的刻画更加纯粹动人,她们自身的纠结、彼此的羁绊、情感的内核,都展现地很细腻,是一部想让人去拥抱的作品。不过独立制作和商业大片的目标自然不同,《芭比》需要像“宣言”般迅速打响,尽可能多地波及出去(十亿美元的票房奇迹证明了这一点),作品本身对于女性主义的讨论无需太过深入(也很难深入,推荐大魔王主演的美剧《美国夫人》,看了会发现女性主义太难了,女性对此不同的主张从上世纪延续至今,仍然在分裂),它只需要给出一个画布,由此引发的讨论和关注需要在银幕外的我们来共同完成,它的公共性质可以被最大化,它的意义也不再限于一部电影作品。
      
上映的那天刚好是在老家,即便是首映日,小城市外语的排片率还是非常低。好不容易找了一场时间合适的,与发小一起约好到了后,发觉除了我俩全都是周末放假的小朋友和爸妈。与我和发小穿着粉色衣服全情投入的态度不同,电影院里充满了小朋友的欢笑和稚嫩的声音。
这种反差让我深感此片的双重性质:一方面是色彩斑斓、童真欢乐的芭比世界,另一方面是对现实中复杂、沉重的社会议题的讨论。
Gloria的3分钟激情演说以及芭比与那位年长女性之间的对话,都在探讨什么是真实的美丽和存在。这些画面虽然引人深思,却也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让人在欢笑中思考,使得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女权”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存在与个体性的哲学讨论。
而电影院里小朋友的反应则让我思考了另一个层面:我们如何教育下一代理解和尊重个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他们的笑声虽然天真,却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即现实社会中对于女性角色和形象的刻板印象已经深入人心,甚至渗透到了孩子们的世界观中。
      
另外,电影对于男性的讽刺和挑战也不容忽视。它不仅呼吁女性觉醒,更强调男性的责任和角色。我敢肯定,如果更多的男性观众能够理解并接受这部电影的核心信息,我们的社会将会朝着更加平等和理解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芭比》是一部富有深意、巧妙构思的电影,不仅为女性发声,更为所有追求真实、自由和平等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我在家乡的观影经历更是增添了这部电影对我个人的影响,让我更加坚信,艺术不仅能够娱乐,更能够教育和启发,跨越年龄、性别和地域的界限,连接我们共同的人性。
      
看《芭比》⾸映那天,是姐姐⼀年忌⽇的第⼆天,本来没有抱着两者之间的联系去看的电影,只是到影⽚的最后眼泪来得猝不及防。看完电影后我⼀直在思考姐姐和这部电影有什么联系,但可能⼼底⾥,我只是很希望姐姐也能看到这部电影,或者说这样的电影可以早⼀点出现。
姐姐⻓⼤的过程可能和⼤部分中国⼥⽣差不多,⼀直被催婚,要求成绩优异,在⼀家单位⼯作安安稳稳,在很⻓⼀段时间⾥我看不⻅这其中的“问题”,或许对⼤部分⼈来说,这是很正常的,⼤部分⼥性的样⼦。⾸先,我是在现代社会下的男性,同时整个社会体系下对“普通⼥⽣”有⼀个默认的定义,所以我⽆法去描述这样的“普通”是否存在负⾯或正⾯含义,对应电影中,或许我们不能对⼀个特定群体,要求她是什么样的,you don’t have to look a certain way to be feminist. 然⽽我们⽆法忽视,《芭比》这样的近乎于宣告式的电影,或许有能唤醒⼀些⼥⽣的可能性。
在姐姐确诊癌症前,她家⾥要给她买⼀辆mini,我还记得那时候和她兴奋地讨论,那可以是⼀辆粉⾊的mini,她问我是不是会太张扬。姐姐去世的当天,我坐在她床上,她的房间规规整整,装修的⻛格和整个家⾥统⼀,应该是姨夫和嬢嬢对于温馨⼩家的理解。⽽在这个⼩⼩的房间⾥,有她从⼩到⼤收藏的⽑绒玩具,有很多她喜欢的可爱的乐⾼⼩熊和乐⾼的花,同时也有她花了很多时间拼出来的蝙蝠侠⻋。当时的我有⼀种⽆法形容的悲伤,我坐在她的床上⽌不住的流泪,我⾃⼰也没办法说出原因,只觉得看到她的房间她作为⼥⽣很⾟苦,我⾃⼰也说不上来我是以何种⻆度或⽴场体验出来这种⾟苦。或许在我的眼⾥⾄少她的房间应该是像芭⽐屋那样的粉⾊?或许如果她看了《芭比》会⼼⾎来潮的去把房间刷成粉⾊?
      
我不是她,我不知道她会怎么做。我不是她,所以我不知道是不是她曾经问过她的爸爸妈妈能不能把房间刷成粉⾊,⽽她的爸爸妈妈可能会苦⼝婆⼼的说⼀句“还是算了吧”。
我没有⽴场去质疑姐姐的⽗⺟,但我的确在过年的时候,⼤⼈们谈到姐姐还单身的事情,看到嬢嬢露出了⼀种遗憾或苦闷的表情,仿佛单身像是⼀种顽疾,这种表情我初次看到的时候,姐姐应该是二十七、八岁,是零八、一零的年代,那个时候社会上还没有像今天⼀样的⼥性话题热度。甚⾄那时候的我,也觉得二十七、八岁还没有结婚的⼥⽣是⼤龄剩⼥。⽽在今天,我想,嬢嬢为什么要因为姐姐是单身⽽感到苦闷呢?其实如果刨根问底,催婚家⻓们也⽆法回答出来,那是⼀种近乎于机械性的,NPC般的条件反射。芭比刚来到现实世界,她也像是⼀个被芭⽐世界创造出的NPC,她对⼥性的形象是有⼀个preset。电影中⽆论是芭⽐⼥性形象的preset,或是后来Ken世界的那种接近于⽆脑的制度设定,男⼈像NPC般的表现,都通过那些看似简单的⽅式被攻破。甚⾄整部电影,都是⼀个打直球的⽅式来呈现。
      
很多⼈都评价说这部电影太直接了,很多桥段莫名其妙的好笑,可是或许我们的世界就是这么简单,那些规训就是莫名其妙的好笑,那些⽬前对于⼥性的压迫,⽗权世界的规章制度,⼏乎都是机械性的,《芭比》电影⾥那⼀⼤段独⽩,那些对⼥⽣的要求,去刨根问底,诚⼼地发问,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去要求⼥性,有谁会给出详细的解答吗?恐怕没有。那既然是这样机械性的压迫,为什么还要躲躲藏藏的去发声?
电影⾥除了让⼈印象深刻的那段独⽩,还有⼀个部分像锤⼦⼀样打在我的⼼上,就是当怪人芭比说到死亡的时候。事实是,姐姐确实死了,她没有办法在⾖瓣上留下⾃⼰对这部电影的看法,我们也⽆法得知这部电影会给她什么启发,或许她会恍然⼤悟:其实⼥⽣是可以这样的,其实⼥⽣是可以更勇敢⼀点,其实⼥⽣可以不⽤在乎很多事。⼜或许在姐姐⼩的时候她和她的⽗⺟都去看了这部电影,或许这样的直接的电影在⼗⼏年前就充斥了主流影院,通过影院的⾳响时不时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但是我们都知道得太晚了,对于她来说,在30⼏岁的年纪原本还有很多很多可能性可以探索,或许她可以⼀辈⼦都单身,不⽤再被催促,她的⽗⺟通过看这些电影知道原来⼥⽣30⼏岁根本就不是⽼,或许她可以勇敢的告别原本的⼯作,去探索世界,但是此刻她已经体验不到了。再或许,她什么启发都没有,但是安⼼的和普通的⾃⼰和解,做最舒服的⾃⼰。
我⼀点也不觉得《芭比》太直接,我甚⾄觉得这样的电影应该越来越多,发声也不应该委婉,不应该温柔,同时也警惕⽹络上所说的“有东⽅⼥性的委婉”到底是真正的⼥性视⻆还是按照不得罪男⼈的⽅式讲述故事。因为这样,或许那些“普通”的⼈会勇敢地识别出⾃⼰身上的不同,越来越多的觉醒,⽽那些真正普通的⼈也能安安稳稳地接受⾃⼰的普通。所以⽆论是任何程度的发声和反抗,都不要怕得罪,please不要等到来不及的那⼀刻,从来没有时机还不成熟的说法。
如果要发声,the time is now。
      
      
首先,同意 @gabe说的,每个女孩都应该去看《芭比》(特别是小女孩们),Gloria那段被广泛转发的3分钟激情发言对于任何一个女孩或女人都有意义,简单、直白、有效。
其次,我想谈此片中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情节:来到真实世界的芭比受到了父权制社会的挑战,她感到了极大的困惑与颠覆(毕竟她习惯了做芭比乐园的绝对主角)。芭比坐在长凳上沉思,她看向身边的一位银发的年长女性,在打量对方很久之后,她说:“你很美。”年长女性则笑着回答:“我知道(我很美)。”
她们相视一笑,芭比流下了她的第一滴眼泪。
这个和整体电影剧情似乎关联性不大的情节险些被华纳公司删掉,导演Greta Gerwig据理力争保留了该镜头,并说“这正是我拍这部电影的原因。”正是这看似无关紧要的情节赋予《芭比》另一层令人深思的含义:在当下寻找自我,究竟意味着什么?
      
Gloria的3分钟刷屏金句与公车站对话是对照,是递进,也是残酷的揭示。3分钟输出是火种,大部分女性会感同身受Gloria对于当代女性社会处境的洞察,但只拥有概念并不能带来个体的成长,也不能让我们无往不利地披荆斩棘。“正确的概念”实质上与“错误的概念”无异,如果只喊口号,而没有真实的个体经验,那无论是在女性乌托邦的芭比乐园,还是在父权制的真实世界,无论是女人还是男人,都不会拥有真正的自由。一种概念会被另一种概念推翻,一种概念会被另一种概念颠覆,如果理论不和生命经验关联,那概念就沦为悬浮的口号,帮助上位者操纵下位者,帮助消费主义洗脑消费者。
《芭比》当然是一部在此时此刻具有非凡意义的女性电影,但《芭比》也是一部关于“存在”的电影,它提醒观众:不要被虚无的概念迷惑和左右,不要允许上位者去规定自己的价值与使命。去遭遇“他者”的目光、质疑和挑战,去遭遇否定和推翻,去改变和重建自我。这过程一定会带来痛楚,但也会带来深刻的、独一无二的个体经验,从而帮助每一个人在当下,去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以及为何我存在于此,从而去构建自己的主体性。
从「虚假完美的芭比玩偶」到「确信自己很美的平凡女人」,这个过程是反复被质疑拷问、不断自我怀疑又不断重建的艰难蜕变,但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如此。
所以,放下脚跟,踏实行走。
      
看《芭比》最大的感受其实是幸福,为终于有一部前所未有的面向女性群体的电影,也为观影时在影院中和在场其他女性观众随时涌动的自由默契。
我们并不相识,因为《芭比》短暂连接到一起,共同欢呼、鼓掌、喜极而泣,而这完全是出于本能的默契。这种默契不需要解释,不需要反复确认为何好笑而精彩,这是一种在男权世界中长年累月的心照不宣。如同那本《看不见的女性劳动》,这个世界也有太多属于女性的看不见的共同体悟。
      
看完《芭比》后,正逢北京大雨,我和同场次的女孩们至少在影厅被困近一小时,但毫无焦躁,每个人都在和同伴讨论芭比,尽情分享电影中那些直击心底的触动。虽然是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但那瞬间我们读懂了彼此。散落在影厅各个角落的,是观众,也是一个个正在被点亮觉醒的芭比。
我想我会向所有女性推荐《芭比》,无关她们是何年龄,是何职业。《芭比》是格蕾塔·葛韦格送给我们的礼物,而关于这部电影的二次创作与宣传,更像一场所有女性书写自由与勇敢的共同行动。
      
自1959年问世以来,芭比成为全球时尚界的焦点。她的穿搭其实不仅仅是服装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从婀娜多姿的礼服到前卫时装,芭比传递出了美丽、自信、多元的积极态度。
电影里芭比以一系列Chanel 1995春夏系列的服装亮相,为影片注入了经典的时尚元素。芭比身上的套装,从娇嫩的色彩到端庄的设计,为主角Margot Robbie打造时髦、优雅的形象,突显了她多面的魅力。
在Chanel的访问影片中,Margot Robbie也同样表达了对芭比与时尚品牌Chanel的紧密关联的看法。她让芭比穿上高级时装与人物设定相得益彰。这种概念类似于将芭比娃娃放置在一个盒子里,旁边附带帽子、手袋、鞋子和项链等配饰。而香奈儿的鞋包配件种类繁多,有助于演员更好地融入角色,丰富故事的内涵,也为观众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时尚与文化体验。
在电影中,我看到许多粉红色调的时尚造型,这种设计灵感被指是对90年代Chanel风格的致敬。90年代的Chanel以其优雅的色彩和设计而闻名,这种风格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Chanel 1995春夏系列
      
电影《芭比》中,Margot Robbie以Chanel 1995春夏系列的经典套装造型出镜
      
有着完美芭比称号的Claudia Schiffer身着 Chanel 1995春夏系列的粉白斜纹软呢套装。作为Chanel专属模特,Claudia Schiffer以其高挑身材、精致五官和金发碧眼的外貌,将这一套装演绎得淋漓尽致。
      
Claudia Schiffer是德国著名的超级名模,以其高挑身材、金发和清澈双眼而闻名于世。她的美丽和时尚感使她成为了上世纪90年代的顶级模特,被誉为“超级名模之一”。
Claudia Schiffer与《芭比》有一定的联系,尤其是在时尚和形象方面。虽然其本人并未直接与《芭比》合作,但她的时尚风格、外貌特点以及与Chanel品牌的合作都与《芭比》的形象产生串联。
而芭比作为一个时尚偶像,不仅仅是一个玩具,她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美丽与自信的象征。
以上便是VOGUE编辑部关于《芭比》的观后感了。
实际上,在《芭比》的结尾,除了告诉我们做自己以外,导演也将这种女性所处的困境意义上升到了所有人,不分性别,每个人都可能拥有这样的困境。
即便是这部电影也是如此,《芭比》的本身,也许并不是完美的,但这便是我们探索的意义——女性电影需要成长,我们的社会也需要成长。
编辑:Tristan
设计:晓霓

东营西件 发表于 2023-8-12 11:19:57

空洞幼稚低级影片 十年内影院内看过最烂电影 没有之一

全网一个林妄_ 发表于 2023-8-12 11:25:18

空洞幼稚低级影片 十年内影院内看过最烂电影 没有之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VOGUE编辑部“聊天室”:《芭比》值得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