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分最快的《满江红》,凭什么最受欢迎?
《满江红》已经 35 亿了。猫眼预测还有 10 亿的空间,今年的票房冠军,很有希望争一争了。
与此同时,有些上映时不太适合说的话,也该说一说了。
的确,作为春节档的冠军,《满江红》现在成为了众矢之的。
但今天,我们决定不聊那些影片之外的纷争。
让电影回归电影。
只谈这部电影本身的优劣。
毕竟,争吵总会消散,能留下来的,只有电影本身。
01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想到了《三枪》,张艺谋生涯最差的作品,于是想,这部电影如果放到今年的春节档,会不会也有不错的 " 口碑 "?
《满江红》,豆瓣开分 8.0。
当然,这么比较也不公平。
同样是 " 当下 " 顶流,小沈阳在电影里的表现是比不过沈腾的,第二主演闫妮的热度自然也没法和易烊千玺比,制作上更是全面低上了几个等级,一个 8000 万成本,一个是号称几个亿,还比什么呢?
更何况,与《三枪》大红大绿大俗的 " 极致审美 " 相比,《满江红》的大众普遍接受度要强多了。
不过,也有得比。
在《满江红》里,你是可以看到许多《三枪》的影子的。譬如类型,喜剧 + 悬疑的形式张艺谋用得不多,喜剧有《有话好好说》,悬疑有《悬崖之上》,但二者结合,《三枪》是最直接可以类比的;譬如音乐,《满江红》里最夺目的音乐是韩红创作的,豫剧加电子的形式,而《三枪》呢,时隔多年,我依然记得张艺谋的那句 "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那是秦腔加 rap。
他们相同的,是张艺谋的创作思路。
可以这么说。
《满江红》有这样的好评大致有两个因素,一是喜剧,二是悬疑,经历了《三枪》的失败之后,人们没有想到张艺谋的类型片也能玩得这么热闹,但对于张艺谋来说,这可能只不过是他的一张拼贴画,把自己过往的、演员过往的元素凑合在一起,交出了一份工业标准上及格的答卷。
而这份答卷,在他的导演生涯里,其实是排不上号的。
02
先说喜剧,这是沈腾、岳云鹏等人的功劳。
举个例子,电影的开头,张艺谋设计了一个标准的倒霉鬼形象,沈腾所饰演的张大抽签,看着别人都挺长,自己却抽了个短的,于是偷摸着给自己换了根长的,谁知道兵士们一句话," 今天从长的开始 ",一句话努力白费。
巧妙吗?
那个 " 长 " 和 " 短 " 的梗显然和《三枪》不相上下,但观众却哈哈大笑,为什么?
因为沈腾的表演,是他长久的喜剧形象和既定的喜剧方式让观众得以瞬间在大脑中产生记忆连接,所谓含腾量,根本来说就是这种记忆连接的次数够不够多,次数够多,出场半小时即可,不够多,一个小时含腾量也会不足。
同样的道理也发生在岳云鹏身上。
当岳云鹏和张译两人走出来,一个瘦高,一个胖矮,张艺谋是打算用视觉反差制造喜剧效果,类似《鹿鼎记》里的胖头陀和瘦头陀,这里的问题在于两人身高的差距肉眼来看并没有那么夸张,于是喜剧效果就打了个折扣。
但好在,岳云鹏的既定形象帮了忙,那种委屈与故作姿态状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们一见他就笑,哼哈二将的喜剧效果就出来了。
可以说,这群人里唯一一个没有利用这一点的只有雷佳音。
电影中他演秦桧,严格来说,是秦桧的替身。
也是因了这替身的关系,使得他可以任意施展一些过火的表演风格,比如全军诵读《满江红》时的激烈失态,因了这层身份变得合理起来,算是在剧本的间隙找到了表演空间。
与之相对的,随着故事的发展,当沈腾和岳云鹏等人角色属性变强,他们自带的喜剧效果也逐渐减弱了,以至于到了最后,电影的喜剧部分,只靠雷佳音在撑着了。
所以你说有这里多少剧本设计制造出喜剧效果的?
恐怕,还真难找。
这个剧本,本就是一个悬疑的本子,张艺谋说他增加了不少喜剧部分,抱歉,这所有的努力还不如选这几位演员来得重要。
03
再说悬疑,也就是大家所称赞的 " 剧本杀 "。
如果以剧本杀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满江红》当然下了不少功夫,张大一个本子,任务是卧底刺杀,隐藏任务是让秦桧背出岳飞遗言,孙均一个本子,任务是缉凶,武义淳一个本子,任务是搜集秦桧谋反证据,假秦桧一个本子,任务只是假扮秦桧 ……
所以你看《满江红》的前一个半小时," 反转 " 不断。
第 1-40 分钟,是缉凶,孙均主动张大被动,到了进入下人房,张大卧底身份对观众曝光,两人主被动调转,60 分钟,舞姬与武义淳双双入局,主动者为武义淳,这再次改变强弱形势,80 分钟,舞姬卧底身份对观众曝光,90 分钟,张大与舞姬身份被何立曝光 …… 主导者不断变换,观众也看得眼花缭乱。
老实说,电影的这前 2/3 篇幅写得不错,是一个设计与被困的路数,设计的部分表面上看是靠巧合推动,但这些巧合到了后面还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不是拍脑门决定的那种,而被困的部分又写得相当极致,几个有关系没关系的人全数被捉了去,想要脱困只有从内部想办法,难度会更高,所以几乎可以这么说,这 2/3 的篇幅,相比于同样被称为剧本杀的《扬名立万》来说,张艺谋的设计是要更复杂的。
但问题恰好就出现在脱困上面。
张艺谋给自己出了个难题,结果想来想去不知道怎么解决它,于是索性,又把自己以往那些 " 经验 " 直接套了上来,试图靠最后的煽情来掩盖缺失。
只能说,欠缺考虑了。
04
倒推来看,这个故事要完成的最终任务是让秦桧背出岳飞遗言。
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有两个前提,一是控制秦桧,二是有尽可能多的人在场,开口和传播的条件缺一不可,但首先控制秦桧这一点就很难实现,他的身边有何立武义淳,以及两名功夫高强的哑女。
所以在此之前,何立武义淳得除掉,孙均得拉拢过来对付哑女。
于是张艺谋设计了一个极粗暴的方式。
即,在抓住张大之后,主导者何立直接全面降智,孙均刀刮张大背部刺字一场戏,观众都看出来假,老谋深算的何立居然在那里只知道奸笑,舞姬假装刺张大,何立这么一个重要的角色居然毫无提防地被舞姬刺死,即便勉强自圆其说,但也实在是过于简单粗暴了。
更重要的是拉拢孙均这件事,你没办法合理化这一行为。
电影给的理由是岳飞的精神号召和秦桧的不信任,但问题在于,孙均是什么样的人?
第一场戏,冷酷,办事干脆,杀人不眨眼,这样的人如何在一个时辰之内放弃自己待了许多年的阵营转头其他阵营?在张大等人全部死去的情况下,孙均又是如何孤勇地毅然决然地继承 " 对家 " 的遗志呢?
这种抛弃个人前史的想当然,不是电影的写法,但恰恰是剧本杀的长处,观众看得嗨,但嗨完之后,什么也不会剩下。
就像《三枪》本有一个很好的剧本(科恩兄弟的《血迷宫》),结果张艺谋加入了大量喜剧和所谓本土庸俗化的内容,把一个电影剧本折腾得面目全非,在《满江红》里,他也用剧本杀,把电影这个词杀得死透透了。
05
当然,作为内地最出名的导演之一,张艺谋还不至于被演员和剧本绑架。
他是在利用。
利用大众的既定印象,利用观众爱看反转的心理,并不断地注入自己擅长的 " 震撼 " 元素。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结尾的反转,秦桧的命不值钱,岳飞的遗言才有价值,这样的反转一方面对给观众造成 " 居然如此 " 的惊异感,也会造成 " 的确如此 " 的认同感,毕竟《满江红》我们从小就会背,甚至还有人将其入了歌,文化的价值显而易见。
但问题是,这些看起来成功的元素,有时候也会成为双刃剑。
比如既定印象。
沈腾等人的喜剧形象确实可以给电影增加不少欢乐的效果,但回头再看,一个卧底角色在人群中会表现得如此突出吗?一个普通的大头兵又怎么样能确认秦桧会将找回密信的任务交给他呢?这都成了剧本牵强的地方。
比如反转剧情。
片中丁三旺被孙均射死被反转为丁三旺的主动送死,孙均要射他胳膊,结果他凑上来正中喉咙,但你细想,如果一个普通人可以这么精确地把命门凑向弓箭方向,那么是不是更容易闪躲?既然如此,弓箭这个行为本身在那个时代又有什么价值与意义?这都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方。
甚至于他最拿手的 " 震撼 " 元素,结尾全军复诵《满江红》。
或许有人会觉得热泪盈眶,但也会有人觉得心理不适,热泪盈眶者可以忽视前面的不足,但心理不适者可能就会放大前面的不足了,于是各种考据党也就出来了,诗词时代不符,铠甲与历史不符等等等等。
06
张艺谋没有自己的表达吗?也有。
那就是关于 " 刺杀 " 这件事的思考。
似乎从《有话好好说》开始,他就执拗地想去聊 " 刺杀 " 这件事,那部电影里,姜文和李保田都要剁人,结果呢,就像姜文最后对李保田说的:
我都办不成的事
你能办成吗?
这是刺杀未遂。
而到了《英雄》,当无名离了秦王百步之内,有了百分百的把握,但却因为秦王的一句 " 天下 ",放弃了刺杀," 不杀 ",也成了《英雄》最让人诟病的一点。
之后,《满城尽带黄金甲》,刺杀失败,《三枪拍案惊奇》,刺杀意外,《影》,刺杀成功,一个导演如此执着于这个话题,算是张艺谋悬而未决的困惑了。
但回过头来看,刺杀是什么?
是改变。
是体系里,最简单直接的改变方式。
但对于张艺谋来说,他深知消灭一个人的肉体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于是他不断在找,试图给出一个明确的合理的答案。
于是两次有机会却放弃刺杀的戏,《英雄》里,他是表达了集体的重要性,而《满江红》里,他则是表达了文化的重要性。
但问题是,文化的传承和肉体的毁灭是二选一吗?
显然,《满江红》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当年《英雄》里秦王一番慷慨陈词引来观众的合理性质疑,而到了《满江红》,用儿童复诵诗词来引领全军复诵的方式,就是要狠狠地煽动你的情绪,只是,结果也并不如人意。
过于激烈的煽动,势必会带来两极分化。
大概也正是如此吧,《满江红》成为了整个春节档掉分最严重的电影,8.0 的开分,现在变成了 7.4,而其他影片,《深海》掉了 0.3,《流浪地球》《无名》和《交换人生》掉了 0.1,唯一一个铁打不动的是《熊出没》,7.0 分保持至今。
而 7.4 分,在张艺谋 26 部电影序列里,票房第 1,口碑第 17。
电影可看,但吹捧有多好,真的没必要。
07
最后还是要说一下当年《三枪》的故事。
说是当年电影上映,口碑不佳,票房 2.4 亿,赚是赚了,但显然没有赚够,于是张伟平出来一方面指责中影垄断市场,好莱坞电影制约了华语片的票房,一方面指责人们对张艺谋的批评,声称靠骂张艺谋炒作的做法 " 丢脸 ",占尽了道德高地。
与此同时,他还丢出了这么一句话:
现在很多口碑都被造假了,掺水了,一些文化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以专家的身份强奸民意,用所谓口碑来评价一部电影,这完全不真实。他们根本代表不了老百姓,他们甚至不会像老百姓那样走进电影院。
那一年,整个电影圈,为此也是吵个不停。
可 14 年后呢?
当你回过头来再看这件事。
会不会也有一种同样的荒诞感涌上心头? 收多少钱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