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还在撕,大明星和导演全下场了
作者 | 哪吒编辑 | 乌蝇歌
小风小浪原创出品
春节档票房争霸赛,目前进行到了白热化阶段。
《无名》导演程耳,启用争议流量王一博做主演,还打出超级商业片的预告。
上映两天,在豆瓣落得个“分歧较大,谨慎参考”的评价。
随后又在知乎亲笔写下票房号召书。
他认为自己的电影有观影门槛,知乎用户刚好是能跨过门槛的“高审美趣味”观众。
然发微博声称以上言论是工作人员写的,与程耳无关。
简单来说,就是既要商业,又想要艺术。最后两头都没讨好,导演顶锅盖逃跑。
另一边,一些网友认为《满江红》有"偷票房"“抄袭”之嫌。
官博选择用法律武器反击,给部分大V发了律师函。
这场乌烟瘴气的营销大战,倒是我最乐意看到的场面。
于私,罕见的内娱活人,在线发癫。这场越撕越响的戏比电影本身还精彩。
于公,有摩擦掐架,就意味着电影行业没有摆烂,还试图力争票房上游。
不得不承认,从发行到宣传,这股生龙活虎的劲儿倒有三分像从前。
在疫情前,只要电影安排在同一档期,甭管是文化人,还是商业片大导演:
为了抢票房赚钱,各发各的癫,处处是硝烟。
而且几年前还没有饭圈混战,大导演们都是亲自扛旗下场。
对着同行、影院、媒体、观众一通点炮,撕得比现在还疯狂。
主角还是张艺谋。
2006年底,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和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相遇贺岁档。
贾樟柯、张艺谋、张伟平(后两人共同创立了新画面公司)
这不只是两个片子的比拼厮杀。
更是第五代和第六代,商业大片和艺术小片,电影创作为利和为艺谋之间的较量。
文艺电影《三峡好人》,顶着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的光环。
在北大首映时,贾樟柯说:想看看在这样一个崇拜黄金的时代,有谁还关心好人。
后来就行为艺术似的让两部片子同天上映。
结果就是,自己的电影卖不出票,在市场上落了下风。
贾樟柯率先出手,掀起了这场“贾张嗑”大骂战。
他讽刺张艺谋和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商业大片失去想象力,洋洋洒洒抨击国产大片之“怪现状”。
骂人家一肚子艺术细菌。
张艺谋的商业伙伴张伟平立马反击,抓住贾樟柯的命脉:
《三峡好人》由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投资,他能获得国际大奖是跟马可·穆勒玩“猫腻”。
贾樟柯要张伟平拿出证据,不然就告他诽谤。
张艺谋本人半拉踩半阴阳地回应:
第一,我不高贵;第二,我不说同行坏话。
第三,艺术片和商业片本来就不该一锅烩。“国内只有商业院线,这是产业链的问题。”
牌桌上导演轮流发言完毕,谁成想张伟平又站出来点炮。
从探讨中国电影体制和未来,转向幼稚园撒泼打架。
他原话是:“贾樟柯,我要他把嘴闭上,少tm说话”。
还说“金狮奖都是他拿剩下的”,贾樟柯这么嘚瑟,活像“范进中举”。
贾樟柯恢复了文化人的自信,淡定回应,请他文明用语。
2007年初,经过多方和稀泥,贾张终于息战。
大家可能想不到在中间充当和事老的,是骂人如流水的冯小刚。
原因也很简单,他那两年没有电影上线贺岁档。
让人唏嘘的是,当年张艺谋身边总有张伟平陪着加油打气,一致对外搞团战。
为利谋,也自然有一天为利而散。
在二人合办的新画面公司,张艺谋负责艺术创作,张伟平负责商业运作。
5年后的《金陵十三钗》宣传期,两兄弟决裂,团战变个人战。
张伟平不满意电影没有激情戏,商业卖点不足。
张艺谋认为宣发手段太下沉,不符合影片的艺术定位。
力没往一处使,《金陵十三钗》口碑下滑严重,这也成了二张分道扬镳的导火索。
几个月后,张艺谋的弟子何珺,遭张伟平策反,在微博爆料张艺谋超生事件。
《金陵十三钗》获得金球奖提名,张伟平带着女N号韩熙庭走红毯。
女主角倪妮反而没到现场。
外界一片猜测中,倪妮发微博亮相,表面上写作什么都不知道。
实际上锤了新画面公司资源分配不公,压根没通知女主角去金球奖现场。
无论偏向艺术派还是商业派,张艺谋顶多就是跟导演打打嘴炮。
真正刀刀见血波谲云诡的战场,都在院线的排片大战里。
2016年,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上映,排片少,票房不理想。
冯小刚,aka上电影必骂人的小钢炮,某天中午12点发了条大瓜预告,要手撕王健林。
看看,当时的大瓜在赶来的路上还带哨。
30分钟后,冯小刚以电影女主角潘金莲的口吻阴阳怪气,诉说王健林“罪状”。
直指万达影院的排片率低,故意给自己使绊子。
顺便还给万达集团扣上了垄断电影、买下好莱坞的大帽子。
在公开信中,他还提到了华谊兄弟和万达集团的私人恩怨,也就是这块“小墙皮”。
当年华谊兄弟为了宣传电影卖票房,邀请万达文化集团的副总裁叶宁,担任华谊兄弟CEO。
万达民间代言人王思聪,立马在微博回应:
冯小刚所在单位挖墙脚,招惹了万达集团,别来跟我提条件。
华谊兄弟执行总裁王中磊闻言,也下凡加入骂战,写出了古早霸总的气势:
先来一招我不要你觉得,谁有资格“不悦”得听我的。
接着又辩驳,生...生意人的事怎么能叫偷呢!那分明是人员流动,职场正常现象罢了。
一时间微博上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冯小刚也凭借着出色的嘴炮能力,撕来了一些票房。
当然,他不光撕影院,狠下心来连媒体和观众老爷们都要骂。
2013年,冯小刚宣传《私人订制》,自掏腰包租场地请媒体看电影。
路演跑了一圈,豆瓣评分页面全是一星差评。
冯小刚打开微博,连放七炮痛骂影评人,范围从古到今,内容从文艺到商业。
全方位论证这帮人是收了钱不办事的“大尾巴狼”。
后来《上海堡垒》可能学到了这一招,在官方微博以稳定的频率发疯。
当然,冯小刚的勇是全方位无可比拟和复制的。
转天开发布会,他直接对着摄像机爆粗口:
“现在有一帮豆瓣什么的,都tm的大尾巴狼,假装懂电影。
狗屁,还聊电影蒙太奇,你知道什么是蒙太奇?”
一百个观众心里有一百种关于蒙太奇的解读。
4年后,冯小刚的《芳华》上映。
为了宣传电影,他抱拳拱手登上豆瓣开屏页面,留下一段温暖而诚意满满的宣传文字:
“2017上豆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芳华。”
把三年内他能屈能伸的美好品格来回这么一剪接↓
这就是我心目中不以叙述的顺接关联而是以其对比性关系为依据的对比蒙太奇。
导演们掀起电影骂战,一方面是为了炒作博关注、卖票房。
但如果电影不叫座,导演直接把锅推给观众,那实在是给失败找借口。
比如姜文曾经拍了《一步之遥》,自认为是“开民智”,结果观众不买单。
一气之下,他私下跟朋友吐槽,这是“包饺子喂猪”的事。
当然,这话是姜文2016年私下里说的,李非是2018年爆出来的。
曝光这番话的目的很简单。
李非,《邪不压正》的编剧,同时也是《命运速递》的导演。
两年后的电影《邪不压正》反复提及饺子和醋
两部电影都在2018年上映。一句“包饺子喂猪”轰动全网,也给电影宣发炸开了市场。
一年后,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大师课上,有学者提问“包饺子”问题。
姜文说:“喂猪”是个错误,因为猪不吃饺子。
看似澄清“喂猪”言论,实则更进一步谱写冒犯文学,让攻击观众的子弹持续飞在姜文大片宇宙。
聊起“猪”,这可能是串联华语娱乐圈十年的灵魂物种。
2016年,姜文说山猪不吃细饺子,用猪调侃观众。
2006年,观众才不是软柿子,猪指代的是明星。
当年单行道乐队出了首单曲《猪都笑了》,冒犯了娱乐圈半壁江山,邀请全明星阵容给他发律师函。
这一年,超前人类认知300年的艺术巨制《无极》问世,大导演陈凯歌跌落神坛。
第一个戳破他名导艺术大梦的,是刚入职光线的新主持人柳岩。
彼时她还没过一个月试用期,就轻装上阵采访陈凯歌。
柳岩问出的第一个问题,有如惊天大雷:
陈凯歌当即黑脸跳脚,熟练运用比喻、反问等文学修辞痛骂记者:
“在我的《无极》首映前三天,你说这种话,用何居心?
这就好比我的孩子刚满月,你来问我他会不会夭折一样!”
柳岩从采访现场落荒而逃,陈凯歌穷追不舍,指名道姓追出来要接着质问。
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这是怎样一种刨根问底,锲而不舍的精神啊!
《无极》上映后,网友胡戈的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问世,开辟了“小美小帅”宇宙。
这个根据电影内容剪出的鬼畜视频,口碑比电影本身要好得多。
陈凯歌义愤填膺,要和胡戈将官司进行到底,还放出2006年度狠话:
“做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这句话被当年的顶流单曲《猪都笑了》化用在副歌部分,反复吟唱鞭策。
此后,这部独领风骚数百年的《无极》就成了陈凯歌的心魔。
直到2019年,李诚儒在综艺里提到自己没欣赏过这部电影,陈凯歌还会眼睛半眯,发动挖苦讽刺之术:
拐着弯骂人家是赶不上时髦的夕阳红老人。
一边嫌观众的鉴赏水平不够格,一边又要卖票赚钱。
所以这20年来总有人打着商业大片+流量的旗号,固执地抒发自己的小众罗曼蒂克。
按照李安的话说,还是导演太自恋。
他曾经辣评大陆电影之怪现象:
“当导演拍电影,不是想表达我们自己最重要......你把自己放那么重要,就是自我,就是业障,而不是艺术。”
电影“艺术”有没有复苏,目前还没有定数。
看春节档的架势,导演们自恋破防、炒作营销那一套,就要卷土重来了。
但愿不是“回光返照”↘↘↘ 好一个断章取义,程耳说的是相信观众都能看懂,电影没有门槛。 豆瓣评分这四个字该退出历史舞台了。还有啥可信度、池私愤之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