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轰国产片的良心导演,突然走了
惊闻噩耗,又一位电影人离开了我们。1月10日,著名导演何平突发心梗去世,享年65岁。
张艺谋、高群书、张译等业内人士纷纷发文悼念。
张艺谋工作室最近三条微博均为悼文
作为第五代中国电影导演代表,何平的名声或许没有陈凯歌、张艺谋那样响亮。
但论对中国电影的贡献,却毫不逊色。
作为导演,他拍出了中国最好的西部片《双旗镇刀客》,为中国武侠电影树起了新标杆;
作为策划和监制,推出了《大腕》《手机》《寻枪》《可可西里》等多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
他是冯小刚、陆川等知名导演的领路人,宁静的伯乐,直接影响了周星驰、徐克……
斯人已逝,影响犹在。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珍视和铭记,何平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的足迹——
何平
何平因快意恩仇的武侠片声名鹊起。
现实中,他也是难得说真话的导演,可谓中国电影圈的「大侠」。
疫情期间,电影业停摆,少有创作者站出来发声。
他却言辞激烈发表长文。
不仅呼吁拯救电影院,更一针见血地指出:内容跟不上观众的需要,才是更关键的问题。
「足以看出并证明我们是电影业的发展中国家。」
对中国电影的种种现象,他向来不平则鸣。
拍出《地球最后的夜晚》的毕赣,被捧为「中国的塔可夫斯基」。
他连发多条微博,配图塔可夫斯基,言辞犀利地抨击「商业互吹」的不良风气。
对自己任职过的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也无所顾忌。
2014年,导协表彰大会的入围名单当中,赫然出现《前任攻略》《分手大师》等烂片。
他公开表达不满:「很多烂片在其中,这是导协六届以来最耻辱的一年!」
他也不怕得罪同行,不客气地指出导演界的弊病。
认为「做导演的门槛低了,什么人都进来做电影。」
对于邓超、黄渤等人跨行做导演的现象,他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直言不讳地批判。
还转发讽刺郭敬明做导演的微博。
公然发微博嘲讽张一白是「产品经理导演」。
他曾直截了当地表示,年轻导演急功近利,中国电影后继无人。
「导演行业也需要讲师承关系,像吴天明导演背后站着一大批第五代导演,而如今张艺谋、陈凯歌这些导演背后却看不到一个年轻导演。」
何平离世后,很多人发文追忆他,提及最多的也是他的「真」。
而说来也令人唏嘘。
他的义愤填膺,其实也和他近些年辛酸的处境有关。
千禧年之后,他的电影生涯经历过几次滑铁卢。
2003年的《天地英雄》,被视为一个雷声大雨点小的失败之作。
汇集姜文、王学圻等顶级演员,筹划十几年,拍摄制作三年,投资8000万。
导演自称「没有遗憾」,是「在华语电影史上找不到的电影。」
然而,上映后国内最终票房仅有4000多万。
还传出谣言说何平因此被当时任职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开除。
即使后来辟谣说既没有被开除,票房也没有亏损。
但大部分观众并不买账,豆瓣分数至今不及格。
2009年他自编自导的《麦田》,是六年磨一剑的作品。
这是一部立意新颖的历史片,秦赵之战的背景下,主角却是残兵败将和苦苦等待丈夫归家的女人。
主演也都是范冰冰、黄觉、王学圻、王志文等一线演员。
开拍前备受期待,范冰冰饰演的女城主一角,曾令周迅、郝蕾争相试镜。
影片定档国庆,受《建国大业》《风声》两部重量级献礼片的双重夹击。
但上映前,何平依然自信地说「相信所有选择《麦田》的观众看过之后都会口口相传,票房飘红。」
可惜,结果与其预期完全背道而驰。
票房垫底,被批「难看」「空洞」,豆瓣分数至今只有5分。
2015年的《回到被爱的每一天》是一部实验性质很强的作品。
讲述北漂年轻人的坎坷经历和爱情故事。
导演首次尝试无剧本拍摄,让演员即兴创作。
在视觉呈现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摄影、布景、镜头长短都十分考究。
入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零差评,外媒也给出很高评价。
然而,国内上映后,却因为不是主流的商业类型,排片低票房冷。
很多人甚至完全没听过这部电影。
无奈之下,何平导演在微博上发布了网盘资源,并跟网友说「喜欢与批评都可以告诉我」。
如此「被逼无奈」,让人深感无力和悲哀。
尤其想到曾经的辉煌,更有种人去楼空的落寞感。
回想当年,何平可是叱咤影坛的风云人物。
作为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他在艺术层面和商业层面都卓有成就,在民族性和国际性上也能齐头并进。
《双旗镇刀客》,开启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新篇章。
在武侠片完全被香港电影垄断的环境下,推出了独树一帜的西部武侠片 。
他用美国西部片的叙事模式,呈现了一个有中国写意特色的故事。
没有招式繁多的武打动作场面,也没有爱恨情仇的通俗情节。
身怀绝技的是初出江湖的15岁小孩,刀光血影也只是情势所迫。
对小镇平民的寥寥刻画,甚至颇有几分鲁迅笔下的看客模样。
这部当年成本只有120多万的小成本电影,上映后狂澜票房,在国际影坛也广受好评。
周星驰对其推崇备至,《国产凌凌漆》《少林足球》都从中汲取了灵感。
徐克也受这部电影启发,写出了《新龙门客栈》。
此后,何平成了一个一呼百应的导演,获得了资本的青睐,每部作品都大咖云集。
三年后又交出《炮打双灯》。
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主题类似,此片对准深宅中的性文化,揭示了封建传统秩序对女性的压抑和囚禁。
同样反响激烈,再次获得多项国际电影大奖。
导演也通过这部片挖掘了演员宁静,后又介绍给姜文,才有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盛满青春欲念的米兰。
1996年的《日光峡谷》,延续了旷达豪迈的西部片创作,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此后,他沉寂7年,转向幕后,是很多优秀华语影片的重要推手。
策划和监制了《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十余部近年来仍被津津乐道的华语片。
1998年出任哥伦比亚电影制作(亚洲)公司顾问,致力于华语电影的开发与合作。
其间策划、监制了电影《大腕》《寻枪》《手机》,推动了华语电影海外市场的拓展。
成为距离好莱坞最近的内地导演。
冯小刚曾公开感谢何平,称其是把自己领进电影的第一人。
他平步登天的电影道路与他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
出生于电影世家,父亲是20世纪20年代山西戏剧运动的创始人。
母亲是演员、导演,出演过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桥》。
在父母的熏染下,他对电影有着天生的敏感。
不同于学院派导演,何平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电影的。
1979年,当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李少红等78届导演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理论时。
22岁的他已经开始在剧组奔波,从打杂的临时工、场记干起,一步步干到导演。
编剧、摄影,剪辑……什么都干过。
所以他的电影也都不是主题先行。
像《双旗镇刀客》《日光峡谷》都很难囊括主题,更重听视听设计和氛围的传达。
也因此有了更多的解读空间。
即使今天看,其中对民族性和人性的刻画也毫不过时。
可能很难理解,一个不乏艺术造诣又深谙商业规律的导演,在资本凶猛的当下却反遭冷遇。
但实际上,回溯他的电影生涯就会发现,他与市场距离的或亲密或疏离,都是他主动为之的选择。
一开始效仿好莱坞商业片的叙事模式,是环境使然。
当年电影市场盗版泛滥,欧美大片占据主流,本土电影完全没有生存空间。
第五代导演开启了产业化探索的道路,纷纷转型拍起商业片。
张艺谋拍《英雄》《十面埋伏》,陈凯歌拍了《无极》,冯小刚拍了《夜宴》。
何平也逆流而上,拍出了巨额投资、阵势宏大的《天地英雄》。
他曾在采访中表示,「我拍电影的第一点就是不能赔钱。」
但这并不是说向资本屈从、向市场妥协。
他也说过,好的电影导演不应当在乎自己的口袋里有多少钱,他自己也不是靠电影来维持生计。
他所说的「赔钱」,是针对整个电影创作体系,目的并非是为了保持投资人的积极性,本质上还是出于对中国电影市场的长远关切。
实际上,他否认自己的电影是商业片,表示只是融入了通俗性、娱乐性的元素。
他也一直是凭借对电影的热爱和对表达的兴趣创作的。
《双旗镇刀客》得到业内外肯定时,他也一直很清醒。
他表示这部影片担不起「武侠片」的类型,充其量不过是儿童片。
之后也无心复制这部电影的成功。
他曾说,《炮打双灯》完全可以走《双旗镇刀客》的路子。
但他不想重复旧的东西,他选择深入宅院文化的传奇故事,表现个体对传统的反抗。
到了21世纪,电影市场逐渐回暖后,他反而不再追求商业大片。
《麦田》的小人物叙事、独特的影像质感,舞台剧式的表演风格,都使其更接近于文艺片。
《回到被爱的每一天》更是探索了新的表演、剪辑模式。
对何平来说,艺术表达和商业利益一直以来都存在斗争与妥协的永恒张力。
他对当下电影的痛心疾首,不是因为排斥资本,而是反对类型的单一。
他坦言,现在电影环境好了,才更需要提供给观众多样化的选择。
「我拍那些大片的时候,中国的电影市场不好,为吸引观众,需要那些大场面的电影。现在电影市场好了,但好电影反而不多,尤其是那种有艺术、文化内涵,接地气,反映普通人生活的电影太少。」
也呼吁投资给更多优秀的年轻创作者。
生前最后几条微博,还是对导演李睿珺的鼓励。
他认为媒体和大众对商业电影的认知也是偏狭的。
票房高低并不能被单一地看作成败标准,也不应该局限于本土的胜利。
《天地英雄》被媒体说是血亏的商业电影。
殊不知它在中国虽然票房不高,但在全球是盈利的。
他看重中国电影在海外拿奖和上映。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在国外拿奖的电影都是为了迎合西方对中国的猎奇想象。
他没有否认这一点。
但同时也指出,文化内涵才是吸引世界观众的关键。
《何平对话录》
他对电影的种种见地,早已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破局给出了一条明晰的道路。
救市,救的是内容创作。
娱乐,与文化必须并行。
追求民族性,也不妨碍与国际视野的接轨。
说到底,对电影初衷的坚守,对市场长远的关切,才是回暖的根本。
可惜,这样一位良心电影人已经离去。
但,恰如古人云,「人虽死,气填膺,尚如生。」
他留下的艺术、精神的火种,还将会一次次与我们相遇。
大侠何平,江湖再见!
全文完。 对于他这么一个思想的人来说,生不逢时。本来可以走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作品与受众,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关系。 我以为冯裤子走了呢 一路走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