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屠杀土著后让他们在电影里赢了一次
把《阿凡达 2》看了,整体感觉是效果不太好,甚至可以说很差 。我不知道年轻人们咋想的,反正我自己对电影的一点肤浅理解是,电影最起码的一点是剧情,剧情好了,那些画面、场面、运镜、长镜头、IMAX 什么的才有意义。如果剧情稀烂,就好像用顶级餐盘呈上来一只死老鼠一样,旁边还放着纯银餐具,估计你也没啥胃口吧,然后厨子说他为了这道菜做了整整十年也挺搞笑。
《阿凡达 2》倒也没有这么差,可以看做是精致的餐盘里放着一只活老鼠,我反正是差点看睡着,希望你们喜欢吧。
不过本文不准备讲剧情什么的,想讲讲这片背后的社会学逻辑,两年前聊过一次,这次做了大改。主要参考第一部,一方面剧透不合适,另一方面两部剧情也差不太多。
咱们先说电影里的几个基本隐喻:
星际时代 — 大航海时代;
地球人 — 欧洲殖民者;
科学家 — 皇家科学院的学者们;
潘多拉 — 美洲大陆;
纳美人 — 印第安人。
电影里暗示的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是个大杂烩,比如最明显的,纳美人长得都是些蓝人,大家第一反应想到啥?
当然是 " 凯尔特靛蓝突击者 ",也就是《勇敢的心》里边那伙把蓝色涂脸上的人,他们是英格兰岛上最早的土著。真实历史中他们的涂装比电影里夸张得多,赤身裸体,浑身涂蓝,远远看起来就是个小蓝人,可不就跟纳美人似的?后来这伙人被外来的罗马人和昂撒人基本上屠没了。
再比如纳美人热爱 " 骑射 ",这肯定不是印第安人的特点 ,美洲大陆上没有驯服的大牲口,所以这个设定又跑欧洲那边的游牧部落去了。
纳美人还拖了个大辫子,可能在导演他们的眼里,大清跟印第安人差不多。至于项圈和小脏辫,又明显是非洲特色。下图就同时出现了非洲,印第安人,大清的三种发型。
而且电影里反复讲到 " 链接 ",纳美人认为他们和整个自然是一体的,完全融合的,而且他们说能听见祖先的低语,博士死前也说看到了圣母爱娃。问题是现实世界里,谁有这种世界观?
那必须是印第安人啊,印第安人觉得万物都有灵魂,万物都是一体的,甚至山川湖泊动物和人类之间,都有链接。这也是为啥咱们翻开美国的殖民史,里边有的印第安人宁愿全部战死在自己的地盘,也不离开,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祖宗的灵魂已经融入了当地的土地,他们每天都能听到祖先的低语。所以他们绝对不离开,既然不离开就只能被屠灭了。
可见纳美人是很多土著的缝合怪,把所有识别性强的落后玩意搞了个大集合。
至于那个人类科学家是个另类,她是想了解纳美人,弥合矛盾,所以才开发那个神奇的 " 阿凡达 " 技术。像极了早期的神父和后来东印度公司里的科学家们,他们接受的知识比较多,多多少少有点人性。
那为啥有这么一些人呢?
主要是他们的很多学术研究对帝国在海外的扩张很有帮助。比如英国能统治印度那么久,也跟英国博物学家长期潜入印度做研究有关,对印度了解很深,他们写了大量的学术材料。通过那些资料,英国制定了精巧的方案,以极低代价征服和管理印度。
很多时候这些博物学家们对殖民地是很有感情的,但是并不妨碍他们给殖民那些地方提供了技术支持。比如那个阿拉伯的劳伦斯,牛津高材生,他对英国搞崩中东做出了杰出贡献。不过他自己对阿拉伯是真爱,甚至拒绝了国王的骑士册封和总督任命。后来写书发了财,又把钱全捐给了阿拉伯相关的慈善机构。
我们经常能在书里看到这些学者竭力阻止杀戮,甚至跑去向教皇和国王痛斥发生在万里之外的杀戮,不过然并卵,国王派他们过去是为了搞点新材料和矿石,顺便找找能种植经济作物的土地,研究下怎么统治当地,不是让他们掺和军人和商人们的事务。
在大航海中,商人和军人是核心和主力。毕竟驱动人类搞大航海的,并不是对科学探索的冲动,也不是善意的驱使,主要原因还是对利润的渴望。当初派出探险队的国家都是要出去开拓新航线找金子的,带不回来金子,国王就会破产(当初西班牙王室破产了 8 次),大家都很着急。电影里壮美的镜头,像不像当初西班牙大帆船到达美洲岸边:
而且殖民者一般都不会是些温和的人。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但凡在老家有份正经工作,就不会参与远洋冒险这种九死一生的事。大航海初期,出去跑一趟回来死一半船员是常有的事,正常人怎么会去做这种事?基本都是些罪犯,破产者,债务奴隶什么的,比如哥伦布的第一批船员,很多都是死囚,这些人能有啥道德感?
他们待在极其狭小的船舱里,忍受恶臭和腐败食物,在海上颠簸几个月去新大陆冒险,到了新大陆啥做事风格大家应该也能想到吧?肯定不是给当地送温暖去了。
电影里星际殖民也差不多,也是个艰苦而危险的经历,下图的那个雇佣兵一开始就说,潘多拉不比地狱好多少。而且电影里的设定和哥伦布时代一样,殖民团是商人、雇佣兵、科学家的一个综合体,基本没有女人,好人特别少,大部分都是极度趋利的人。
哥伦布他们远渡重洋去找金子,《阿凡达》里的人去找那个灰色的矿,本质都是一回事,利润推动下的星际殖民。
既然是利润为核心,那根本就没土著什么事,或者说土著什么心情,根本没人关心。当你用弓箭守着一座金矿的时候,你基本就是个死人了,这跟道德无关,毁灭你,拿走金矿,与你无关。
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有原型,大家知道一个东西叫波多西银矿吧?
16 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在现在的玻利维亚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银矿,在随后的 300 年中,从这个矿里挖出来了 2.5 万吨白银,巅峰时期这里的白银产能占到全世界的一半,这些白银参与了东方贸易,大西洋三角贸易,催生出了工业革命,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现代世界的形成。
那代价是啥呢?
西班牙人在这 300 年中驱赶着上千万印第安人去采矿,前后有 800 万人死于矿山,到最后,当地的印第安母亲生出来孩子都会掐死。有殖民者很纳闷,觉得为啥当地有这神奇的风俗?拜托,人家宁愿把孩子掐死也不给你挖矿,为啥就看不懂呢?
下图电影里的巨大的挖掘机,让我第一反应就是波多西,只不过电影里不需要纳美人去矿井挖矿,只需要他们滚远点,别干扰就行。
后来有一个叫多明戈的神父,角色和《阿凡达》里的博士差不多,到了殖民地后目睹各种惨状,精神都崩溃了,说这特么是 " 地狱之门 "。
传教士回到欧洲后曾经向国王和主教控诉过。然并卵,欧洲那些年天天打仗,巨额军费压力让国王也喘不过气来,哪有功夫管殖民地土著人的死活。在他们眼里,土著跟当地用来支撑矿井的树木一样,谁会关心一根原木有啥想法?甚至就是挖矿过程中毁掉的蚂蚁窝,谁会在意蚂蚁们悲惨的境遇?
更神奇的是,电影里那个殖民者的基地,就叫 " 地狱门 ",结合我们上文牧师对波多西银矿的称呼,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
也就是说,真实的殖民史比《阿凡达》里残酷血腥得多,电影充满了白左刻意的善良。
纳美人反抗殖民者不是成功了吗?
很悲观地讲,电影里给他们机械降了神,有点像后来的《杨家将》,在战场上打不赢,就编排戏剧赢个够,而且带有一定的侮辱性质,说是女人们都能把辽国打趴下,精神上赢麻了。
如果现实中发生这事,纳美没可能反抗成功,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想办法把矿给炸了,就像大象把象牙撞掉一样,不然这根牙会给它们招来杀身之祸。
真正的 " 挖矿主义 " 是不讲仇恨的,只讲成本和利润。只有童话里才有击败恶龙后过上幸福生活,真实的世界里,恶龙之后还有更多的恶龙,想岁月静好,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别住矿旁边,或者有能力守住矿,否则麻烦会一直来找你。
纳美人打败了地球人,地球人灰头土脸退出了潘多拉,但是这绝对不是事情的结局,事实上才是事情的开始,毕竟真实世界里,这种事太多太多了。
比如欧洲殖民美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哪怕美国对印第安人的战争也不是一帆风顺,甚至发生过几次美军被印第安部落打得全军覆没。
但这不重要,本质都是成本核算,资本主义世界里,所有行为唯一的准则就是是否有收益率。战场上伤亡的那些军人就跟现在大公司卫生间里的擦手纸一样,本质都是消耗品。只要矿在,人就会来,只要有利润,或者说将来有利润,纳美人会像美洲土著一样,迎来一波又一波的入侵。
比如英国第一次殖民美洲,那就完全是个大悲剧,补给船把殖民者送到美洲,然后回到英国拉补给和下一批殖民者。等从英国回来的时候,殖民地的人已经完全消失了,不知道哪去了,可能是被杀了,也可能被吃了,反正没了,到现在依旧没找着。但影响了英国人殖民美洲了吗?怎么可能?
南非土著祖鲁人也创下过神话,两万祖鲁武士拿着标枪木盾屠灭了 1300 多英军士兵,打得英国人丢盔弃甲。
但很快就迎来了英军的反击,在随后的罗克渡口战役中,150 人的英军队伍顶住了三四千祖鲁人的进攻;最残酷的一次,1893 年,50 名英军步兵使用 4 挺马克沁机枪击退了 5000 名祖鲁人的猛烈进攻,屠杀了 3000 人,尸体堆了两米高,后边的人连 " 尸体墙 " 都翻不过去。
可见殖民过程中偶尔的受挫很常见,但也影响不了殖民进程,只是让今后武装更加强大,筹备更加精细,指挥官更加专业。
而且殖民者不会玩得这么简单暴力,对于殖民者来说,最基本的操作就是拉一拨打一拨,让本地人互磕。当初印第安人就分成好几伙,其中一伙跟着英国人,还有一些跟着法国人,烧白宫那次战役就有印第安部落的人参战。现在美国那些印第安人,大部分不是杀剩下的,他们当中很多一开始就站队到了美国人那边帮着屠杀自己人,有了统战价值,后来被封了保留地,像不像大清的 " 三顺王 "?
回到《阿凡达》,人类和纳美人的第一次角逐中,人类落败,不过这事改变不了啥,只要矿在,殖民者就会回来,将来的战争只会更残酷,最终的结果想都不用想,纳美人只能是死一批,剩下的迁往保留地,说不定将来地球人给他们个特权什么的,比如现在的美国印第安人有经营赌场特权。
电影结尾,其实把这种对立关系进一步升级了,本来是生意,突然升级成了生死对立,说是人类要回到正在消亡的星球:
拜托,感情没这个矿不行啊?这是摆明了人类得重新回来呗,一点回旋余地都没,必须拿下潘多拉,就跟英国当年必须拿下南非的布尔保卫金矿一样,事情最后的妥协都没了。热追踪导弹,主战坦克,燃烧弹,甚至核弹,最好用氢弹,炸完之后不影响继续挖矿。
尾声
抛开电影画面,《阿凡达》的内核其实就是白人对现代史的一次忏悔,在虚拟的时空,让土著赢了一次。
这种 " 你那么蠢,我依旧让你赢 " 的好莱坞思潮还有一个结晶,就是那个《黑豹》,要多别扭有多别扭,就好像一群原始人拿着最新款步枪当棍子使,骨子里是白人的一种傲慢和鄙视,只是以黑人们的脑子,不一定能看明白。
只不过这种 " 导演光环 " 的胜利在现实世界中没啥意义,这个世界的本质是 " 无穷博弈 ",赢了一次没用,得一直赢,直到形成威慑才有用,或者让侵略者的成本大过收益,侵略者就不来了。如果侵略者不进攻就会死,那完蛋了,这事只能是你死我亡了。
可以说,如果再过一些年又开始星际挖矿,当初大航海时候的那些事还得再发生一次。到时候大家一边反思一边继续干坏事," 对不起,以前的事我错了,麻烦你让一让,不让我就打死你 "。
来源:九边 微信号:ertoumu893 关之檀小号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