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亦凡判了:娱乐圈力捧流量却被流量反噬,该反思什么? ...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王新喜
吴亦凡判了,喜提热搜,当前引发了大量网民的关注与热议。
据央视新闻报道,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吴亦凡因强奸罪、聚众淫乱罪,数罪并罚,附加驱逐出境,被判 13 年!
吴亦凡最终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代价。
从吴亦凡、李易峰、郑爽等流量明星的现状来看,一个流量明星的时代正在过去,娱乐圈到底该反思什么 ?
师从韩国,吴亦凡为代表的小鲜肉是如何搅动娱乐圈的?
吴亦凡的火爆要追溯到 2014 年前后,彼时吴亦凡、鹿晗、黄子韬、张艺兴纷纷回国发展,并称为归国四子。同年,李易峰、陈伟霆爆火,内娱饭圈文化与流量明星文化在这一年快速成熟。
在这一年,吴亦凡离开韩国偶像组合 EXO,来到中国发展,并最早将韩国爱豆粉丝运营的那套批量产生流量明星的机制,带回内地娱乐圈,可以说是内娱流量时代的开创者。
以归国四子为核心的小鲜肉爆红的时间节点,恰恰赶上了限韩令,由于国内小鲜肉明星的运作模式其实就是师从韩国,这其实相当于隔绝了韩流的竞争,给国内的小鲜肉营造了一个无同类竞品竞争的市场环境。
过去多年韩流的影响,让青少年对韩流明星有一种标准范式的想象——大长腿帅哥、冷酷多情、谦谦君子、完美偶像。而韩国对于欧巴们完美人设的打造与其韩国本身编剧的功底,则很好的迎合了中国部分女性的兴趣取向,种种原因,推动了韩流在中国泛滥。
韩剧之所以被国内不少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追捧,也是缘于国内经济发展与女性经济的崛起,社会急剧变迁下,越来越多青少年在精神上也存在着摆脱单一文化束缚,追求自由与正常个人情感或者说 YY 的需求。
而当限韩令导致韩流缺位的时候,国内粉丝自然的就开始寻找国内替代品,而以吴亦凡为代表的类韩流的明星恰逢其时迎合了彼时不少女性粉丝的刚需,在资本与大导演的力捧之下,成为一时风头无两的顶流。
2015 年 6 月,吴亦凡参与徐静蕾导演的爱情电影《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的拍摄,上映 3 天破亿,5 天破 2 亿,8 天后票房突破 2.7 亿。这是他第一次演电影,这次的成绩表现还算不错,一度让资本方看到了流量明星在大屏幕的潜力。
7 月 17 日上映的《小时代 3: 刺金时代》中,吴亦凡演唱片尾曲《时间煮雨》。当年 8 月,吴亦凡又主演了《夏有乔木雅望天堂》,在后来的几年,包括吴亦凡在内的流量小生一度被资本追捧,出演了大量烂片。
资本方主导电影市场之后的变化就是,什么来钱快投什么,怎么做能迎合粉丝需求就怎么拍,哪个小鲜肉粉丝多就用谁,能不能演戏不重要,这都是考虑到彼时许多观众还在青春期,思维见识还处于浅层次,欠缺品味鉴赏,看见喜爱的明星就会尖叫,因此流量明星开始登上大屏幕
在 2015~2016 年前后,这导致大量针对粉丝定做的赚快钱的青春片粉丝电影类型成了主流,许多电影小生们通过人气逐步活跃于大屏幕,开启了华语电影圈男演员的新格局。
当时在吴亦凡的《致青春2》、《夏有乔木》之外,包括《栀子花开》和《小时代》《万物生长》、《何以笙箫默》、《左耳》、《谁的青春不迷茫》、《我的新野蛮女友》、《黑粉》、《赏金猎人》、《致我们终将到来的爱情》、《霹雳囧花》、《妖医》等大量粉丝电影在电影院上映,在豆瓣基本上在 3 分左右,4 分以下。
在这些年,许多电影小生们通过人气逐步活跃于大屏幕,烂片越来越多,上行的票房也开始受到影响。因为流量小生缺乏优质作品,彼时一度遭遇质疑。
比如吴亦凡主演的《致青春 2》、《爵迹》、《西游伏妖记》《欧洲攻略》全都票房惨败,口碑血扑,这导致当时火热的电影市场出现了首次下滑的怪现状。
但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众大导演都对吴亦凡有着非常高的评价。比如冯小刚说:我觉得他适合演一个大众情人的,而且我觉得他很有个性,眼神里有一股劲儿。这不是一杯果汁儿,再修炼修炼,就是一杯有度数的酒。
管虎导演说:他(吴亦凡)跟别的这一代男孩不同,就是因为国外生长背景经历,我觉得他特别干净,他的眼睛都是很单纯的。
尽管被一众资本与导演的力推,但我们看到,作为偶像明星,吴亦凡无论在演技、唱歌等方面专业度、努力程度以及天赋方面都是缺失的。
当然这背后,在于资本与内娱虽然在努力学习韩国的小鲜肉明星打造机制,却学了形(包装人设)没有学其神(基本功与专业度的打造)。
韩国小鲜肉模式的打造机制:内外兼修,工业化生产
以韩国 SM 公司为例,其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三个流程:选拔培训、制作、艺人经纪。学员们从一开始就要被分配到各种团队训练唱歌与表演等才艺,为了生存,培训生必须努力展示出自己的特点,以免被淘汰。韩国推出的流水线上的明星产品基本都具备演戏、唱歌、舞蹈方面的能力。
其次是对艺人的管控严格并形成相对成熟的明星产品方法论与迭代机制。韩国经纪公司对艺人们有着严格的管控,定时定期实行 " 镜头测试 ",由专业人士评估并有针对性的针对学员的相貌进行整容。
另外还要对其打造基本范式:造型练身材、学舞蹈、举手投足要符合粉丝对偶像的标准模板设定,妆容要精致、服饰要新潮修身、在媒体与公众面前说话如何才能滴水不漏等。
无论是过去宋仲基暖心的笑容,金秀贤的冷若冰霜,都是工业化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成品。其本质就是,明星都是工业化的造星机制下推出来的标准产品。
韩国娱乐产业从业人员也积累了标准的方法论和精细化运营的产业体系,贯穿到内容制作,策划、编剧、导演、演员、前期筹备、拍摄制作、播出发行的整个体系。由于竞争激烈,播出渠道有限,所以倒逼韩国娱乐产业从业人员、娱乐内容供给端不断推陈出新。
而且韩国采用边拍边播的模式,根据基于用户需求与数据调研来打造剧情,所以能源源不断地推出下一个引发粉丝尖叫的韩剧与偶像与综艺节目模式。
也就是说,韩国是将明星打造成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有很强大的产品闭环机制,与互联网产品打造规律十分相似,即基于用户需求与数据调研来打造剧情,欧巴命运和剧集设定,也要由观众对剧情的需求决定。
总体而言是培养明星和制作内容的流程成熟,更新换代快,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有很强大的产品闭环机制,与互联网产品打造规律十分相似。
这一套精细化运营的偶像打造机制,其本质就是内外兼修,工业化生产。既确保了单个偶像的外在气质与专业度,又确保了整体的偶像不会突然断层,不会受制于某个培养出来的顶流。一个偶像过气,会通过这套机制打造下一个人气偶像,这样一来,流量集中在顶级娱乐公司手里,而不是在单个流量明星手里。因为明星流量再大,公司也有能力打造下一个顶流来替代你。
这套机制是非常良性的,它对流量艺人形成了约束与限制,无论是明星的私生活还是明星个人的专业度,他们都不敢过于放纵,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可以被随时替代。
国内娱乐圈学其形没没学其神,造就了畸形的小鲜肉明星模式
但是在国内娱乐圈,却并没有发展成一套成熟的小鲜肉打造机制。
在资本的操纵下,核心在于专注于包装流量人设,比如举手投足要符合粉丝对偶像的标准模板设定,妆容要精致、服饰要新潮修身,但在内在的专业演技等方面的提升非常欠缺。
不同于过去明星依赖于传统的电视台、唱片工业等模式一方面塑造明星专业能力,一方面打造明星影响力,国内的小鲜肉模式走互联网渠道。
最初小鲜肉明星是基于贴吧打造圈层人气,吴亦凡们最初在贴吧引爆,后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操控流量话题与关注度,长期活跃在低龄化粉丝圈层,最大化获取女性向粉丝的偏好。
再借助于长视频平台的综艺去打造人设,并量身定制打造相关的流量影视剧,通过互联网平台营销模式的推波助澜下,热搜、超话将大量不明真相的网民裹挟其中。
一旦小鲜肉走红成为顶流之后,基本上可以依赖自己的庞大的粉丝与流量,凌驾于资本、导演、娱乐公司之上,由于内娱缺乏工业化的流量打造机制,无力打造替代品,这导致顶流的流量影响力一时之间变得无可取代,作为圈钱利器,资本与导演都得捧着它,这也是国内天价片酬的由来。
而正是由于缺乏对一线流量的约束与替代品,一线流量无论在私生活还是在个人专业度、道德修养层面变得愈加放纵。吴亦凡、李易峰都是如此。
比如 2016 年初,吴亦凡私生活混乱的性丑闻首次曝光后,影视圈、时尚圈的某些著名女性大 V 们,从马薇薇、苏芒、燕公子等人,竭力鼓吹吴亦凡是 " 肉身布施 ",本质就是给吴亦凡背后的资本站台。
由于缺乏明星工厂型的产业巨头,也没有工业化的明星产品打造机制来形成明星之间的价值制衡,可以说是毫无体系与章法,每年就盯着那几个小鲜肉,议价权自然掌控在这些流量明星手里,加之流量的粉丝们非常疯狂,疯狂打榜、做数据、购买代言,小鲜肉也因此变得愈加膨胀。
在整个圈层的资本与导演的力捧以及粉丝的宠溺下,无需优秀作品、专业素养,就能大肆圈钱,赚得盆满钵满,吴亦凡们很难不膨胀,也很难有好的个人修养与专业素质。
反思小鲜肉明星时代落幕
从今天来看,中国的流量明星路子无疑是失败的。在过去很多年,电视电影圈投资人普遍只会盯着小鲜肉,一方面是盲目的一厢情愿认为小鲜肉必然会带来大流量与大卖作品的畸形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在于他们对于电影电视作品与品质缺乏基本的辨识能力与专业素养。
更可悲的是,当后来资本意识到吴亦凡在电影圈捧不动,影视之路走不通的时候,吴亦凡的人气在 2018 年前后有所下滑,但其幕后资本又另辟蹊径,找到了综艺这条路线,让吴亦凡带巨资进组,主持了《中国有嘻哈》节目,更将他包装吹嘘为 " 嘻哈文化 " 的导师。
此后,吴亦凡再度成为顶流,身兼十五个国际国内的顶级奢侈品牌代言,多次登上顶级杂志封面,再度成为 " 时尚圈 " 的头等宠儿。2017 福布斯中国名人榜显示,当年吴亦凡的年收入达 1.5 亿元,排在榜单的第十位。2020 福布斯中国名人榜,吴亦凡更进一步,排到了榜单的第 8 位。
一个共识是:天下苦流量与饭圈久矣。
如果对比来看,国外无论是日韩还是好莱坞,都有相对健全的娱乐文化工业体系,具有相对完善、成体系的明星培养机制,可以为包括影视领域在内的文化工业的各个环节,提供充足的血液,作为生产要素的明星的薪酬,也一直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但在国内,自从流量模式席卷国内影视圈之后,中国影视界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倒退。如前所述,国内也没有形成韩国那一套完整的工业化的流量明星打造模式。
从今天来看,无论从工业化流量运作机制、流量专业度、口碑、影视剧产出等诸多方面来看,都缺乏有说服力的作品,反而流量明星薪酬越来越高,娱乐圈力捧流量却被流量反噬。
著名编剧汪海林说,他已经有两年没有写过超过两行的台词了。为什么呢?因为请来的流量明星台词不过关。为了适合他们演,编剧还要降低剧本难度。除了台词,他们表演、唱歌、跳舞、武打也都不行,甚至拍摄时使用替身以及换头、抠图等技术。但这些离奇怪现状,圈内早已见怪不怪。
吴亦凡、李易峰们的落幕,宣告了流量模式的失败,如何走出畸形流量模式,形成靠作品吃饭与专业能力胜出的明星评判标准与筛选机制,是娱乐圈需要思考的,这才是娱乐圈的正途。
不过,已经很久未走长期主义专业路线的娱乐圈,还回得去吗?吴亦凡们的塌房,带来了许多反思,但优质人才与优质作品断层的重要原因,或许在于资本主导的小鲜肉明星模式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机制,但这无疑是内娱文化需要反思的重要方向。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