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de九尾狐 发表于 2022-11-24 08:05:01

被封杀 22 年,这禁片一回归又是现象级

最近,有一部新片火了。
豆瓣开分 8.7,有望成为今年评分最高的剧情片。
但,别看它如今风光无二。
其实,这一 IP 自问世以来命运多舛。
原作被列为禁书,作者也因此被剥夺国籍,远走他乡。
第一版改编电影,一度遭到大幅删改,乃至禁映。
近一个世纪过去,网飞拍出新版,又令这 IP 翻红。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
《西线无战事》
Im Westen nichts Neues



战争片,向来备受名导青睐。
经典如《拯救大兵瑞恩》,照见人性光辉。
最近翻红的《一九四二》,社会批判入木三分。



而和这些电影带来的震撼观感相比。
新版《西线无战事》,则强调一种巨大的挫败感。
民众总是把战争赋予英雄主义和罗曼蒂克的戏剧性想象,但真实的战争并非如此。
男主保罗 · 鲍曼就经历了这样幻灭的过程。
他生活在一战时期的德国。
还是一个热血青年,被英雄主义的念头冲昏头脑。
于是,偷偷瞒着家里人报名参军了。



但殊不知,奋勇杀敌带来的成就感只存在想象中。
在战场上,保罗和同伴们要把精力消磨在枯燥机械的「小事」中。
比如,赶上大雨连绵。
他们就得日复一日地用头盔、小水桶把壕沟里的雨水舀出去。



最难搞的不是敌人,而是难以忍受的饥饿。
士兵们的食物得不到保障。
汤里面只有几块土豆和几块肉,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



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的意志早已被消磨殆尽,开始不管不顾起来。
会违背原则,去百姓家里偷鹅吃。
进入敌区,和敌人打仗时,他们第一时间的反应也是找东西吃,差点因此耽误了战机。



食不果腹,筋疲力尽。
可想而知,遇到敌军的时候,他们已经没有了之前的热血。
一次,为了保命,保罗杀死了一名敌军。
但这时的他并没有感到一丝快感。
反而十分痛苦,第一次流下了泪水。
拼命擦掉手上的血。



之后,他又想方设法地救人。
帮他止血,用手舀水给他喝,还称对方为「同志」......
直到最后,虽然敌军还是死了,但保罗依然承诺以后会照顾好他的妻子和孩子。
然后和敌军紧紧相拥。
因为他清楚自己和眼前的敌人并没有深仇大恨,反而有着同病相怜的意味,都背井离乡,承受着死亡的威胁。



这样的战场用人间地狱形容也不为过。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
保罗不得不深陷其中。
而且还要看着一个又一个的同伴们像稻草人一样倒在敌人的炮弹之下。
直到最后,自己也走向了死亡。



这也正是在前线所有战士的缩影。
他们本想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再作为英雄风光归家。
可结果却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人生被战争彻底毁掉。
有的战死沙场,家庭破碎。
甚至有许多人还没开上一枪,就成了炮灰。
保罗曾调查的一批新兵就是如此。
由于缺乏武器的相关知识,在被毒气弹攻击时,他们过早地摘下防毒面具。
就这样被毒死了。



即便最后有的战士能侥幸回家,但他们的人生再也不能和从前一样了。
正如保罗的同伴。
他的腿遭到截肢,听说可以回家时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因为他清楚回到家后,不能继续做原来的工作了,只会成为废物、拖累。
于是,他选择了自杀。



而最可悲的是,他们的牺牲到头来只是白费功夫。
不仅没有完成进军巴黎的伟愿,而且战线几乎没有移动。



挫败感来源于落差。
也就是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出入。
这些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们,以为军旅生涯只是一场短暂的历练。
最大的益处是会和军歌中唱的那样,可以更轻易地获得浪漫爱情。



而在上了战场后,才发现根本不是如此。
他们时刻被死亡威胁,根本见不到女性,更谈不上邂逅爱情。
保罗和同伴们只能通过一条丝巾,一张海报聊以慰籍。



战场上的无边灰暗,更衬出他们出发前的笑脸是多么天真。
但,难道要把落差感归结于他们的「无知」吗?
并非如此。
士兵们的观念,实际上是被无形中洗脑的结果。
为了展现这一点,电影有意跳出他们的视角,带我们揭开战场后方的暗流涌动。
政府高层拿捏住年轻人想要精忠报国的决心,共同编织了一个虚幻的谎言。
「我相信我很快能见到你们中的大部分归来。你们将带着荣誉归剑入鞘,你们骄傲高挺的胸前会佩戴着铁十字。」
让人不可自拔地沉浸在自我感动中。
还以为这只是一场有去有回的旅程,日后将会成为自己的谈资。



其他军官则默契地对事实保持缄默。
保罗报到时遇到的军官,其实很清楚前线的战况。
也明白给保罗的军服里含有残忍的一面,是从死去士兵的身上扒下来,然后重新进行洗涤、缝制的。
一大缸血水触目惊心。



但在保罗前来质问军服上怎么写的是别人名字的时候,军官说了谎。
之后又轻飘飘地把带有名字的标签撕掉。
对于他来说,这或许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因为说出事实之后也只是无用功,不能让这些被鼓动到虚荣心极度膨胀的年轻人回头。
而且让他们晚点认识到事情的真相,可能是一件好事。
至少不用遭受太多心理折磨。



不论如何,政府高官们都不断将这个骗局进行下去。
把这些年轻且毫无经验的士兵当成工具或是一把可以移动的机枪。
正如原著中所控诉的那样。
「他们本应引领我们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走向成人世界,本应成为我们走向职业、职责、文化,走向进步世界和未来的领路人。尽管我们偶尔嘲笑他们、捉弄他们,但骨子里我们信任他们。由他们所代表的『权威』,在我们心目中,和更伟大的判断力、更合乎人性的知识紧密相连。而我们见到的第一个死人,粉碎了我们的信念。」
谎言被美化得再冠冕堂皇,终究是谎言。
见识到真正的战场后,真相便会势不可挡地浮出水面。
直到此刻,战士们才开始意识到自己被洗脑了。
影片中两个前后呼应的场景,形成了无比刺眼的对比。
出发前,保罗眼神明亮,欢欣鼓舞。



而最后,保罗在战场上又听到了一次漂亮的宣讲。
不过,这时的他已经领略到了战争的真实面目。
状如行尸走肉,眼中黯淡无光。



如果把《西线无战事》当成一出大型讽刺剧。
那么戏里的「故事」,还只是开场。
戏外的「事故」,才是高潮。
1930 年版电影在德国首映时,发生了混乱的一幕。
影厅里被投掷了臭气弹、胡椒粉和无数活老鼠。
观众惊慌失措四下逃窜。
放映也被迫终止。
而这场闹剧的始作俑者,就是当时的纳粹党宣传部长约瑟夫 · 戈培尔。
事后他还沾沾自喜地总结了一番,称之为「胜利」。



随后,这部电影在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法国等地被禁。
直到 1952 年,才开始解禁。
长达几十年内,他们用这种手段控制舆论。
银幕之下的洗脑,比电影中描绘的更甚。
他们试图让人们把生命的消逝臆想成一场可歌可泣的献祭,从而忽视战争之外民不聊生的现实。
正像呼兰的脱口秀当中那句「刘备率军 20 余万攻打襄阳,10 万百姓流离失所」。
不论士兵还是百姓,在这样的叙事中也不过是冰冷的寥寥几笔而已。



《西线无战事》不仅点出了士兵们被洗脑的事实。
还试图去追问背后的根源。
片中的一个将军,只知道满足私欲。
他称自己是一名战士,却对前线的战事一点都不了解,也不知道战士们所面临的困境。
他的生活,与保罗冒着生命危险偷鹅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每顿都有满汉全席。
随手把没有动过的肉扔给自己的狗,丝毫不觉得可惜。



而他关心的只有自己的前途。
担心战争失败之后会被钉在耻辱柱上,不能像其他人一样荣誉加身。
于是,迟迟不肯撤兵,存在逆风翻盘的幻想。
在离和平协定生效仅仅只有几个小时的时候,依然下令继续开战。
还残忍地枪杀了所有反抗的士兵。



战胜国的高层想法也是如此。
在战士们食不果腹时,他们却只因面包不是当天做的,就不吃了。
还会揪着这一点质问厨师。



而他们也在拿战争宣泄自己的情绪。
在签订和平协定的时候,他们强硬地要求德国代表团必须考虑 72 小时。
而且在此期间,不宣布停战。
让许多战士做出了无畏的牺牲。
而这只是为了威胁和牵制德国代表团。



他们并非对自身的恶行一无所知。
恰恰是知其恶而依旧为之,再意图掩盖。
70 年代,福柯和乔姆斯基两位思想家做了一场世纪辩论,关于人性、公正、权力。
福柯留下一句惊世骇俗的论断:
「人们发动战争是想赢,而不是因为它是正义的。」
其中的荒诞色彩,时过境迁仍耐人寻味。
这或许也是《西线无战事》在一个世纪过后依然能够焕发新生的原因。
战争其实从未真正离我们远去。
这部电影的出现,便是在重新提醒着我们。
生命有重量,不该被轻拿轻放。
本该鲜活的人生,何必零落成泥碾作尘。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在看」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被封杀 22 年,这禁片一回归又是现象级